因爱同路!“51同路”公益项目为残疾人奏响致富“交响曲”
展台前,围满了人,他们纷纷为残疾人制作的手工产品点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企业是承载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的社会主体,企业社保是合规经营、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8月15日,众合云科旗下51社保发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其中显示,企业社保合规指数基本持平,企业跨地区雇佣、数字化管理已然常态化,超八成受访企业社保线上经办服务给予满意评价,企业办事体验感不断提升。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作为互联网社保的开创者,这已是51社保连续12年推出白皮书系列报告。
在51社保发布白皮书的现场,记者看到一个展台围满了人。
“展台上展示的这些产品均为出自残疾人之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众合云科集团旗下的51同路公益品牌项目,该项目本着“残疾人掌握一项技能,谋求一个岗位,幸福一个家庭”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劳动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出发出了残疾人“非遗就业”“互联网+”等就业模式。
将公益跟组织文化相连接、把助残融入到企业文化的DNA,这是企业主动践行社会责任的最好表达方式。
被“同路”改变的命运
解决残障人士就业不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促进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2014年创业伊始,我就把众合云科的使命定为‘让每一份工作都有保障’,我们聚焦和关注工作保障,因为这是每一位劳动者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除了标准劳动就业群体之外,我们很快关注到了残疾人群体,众所周知,每一份工作背后都关乎着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都是一份独立的尊严和价值,对于健全人如此,对残疾人更是如此。”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告诉记者,我国残疾人就业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部分残疾劳动者的就业困境和现状,“51同路”项目应运而生。
余清泉(中)与残疾人朋友一起跑马拉松
据记者了解,项目之初,余清泉曾带领团队专程去香港社会福利机构进行考察学习,多次去企业走访沟通,最终,在中国残联就业服务平台的指导支持下,陆续在全国多地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基地,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尝试,开发出了残疾人“非遗就业”“互联网+”等就业模式,帮助带动了数百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犹记得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623分的脑瘫男孩——姚俊鹏,当时的他上了热搜,各大媒体报道了他的故事,很多人对于脑瘫考生考高分,感到不可思议。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脑瘫等同于傻子、白痴......但同为脑瘫患者的吴含,要替中国超600万的脑瘫患者站出来说一说,她想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脑瘫患者。
1992年出生的吴含,患有先天性脑瘫,好在爸爸妈妈没有放弃她,坚持陪吴含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了两年多,她的双腿渐渐有了力量,再后来,竟然可以慢慢走路,甚至开始奔跑了。此后,妹妹的出生,更像是一束光照进了她的世界,她以为,可以一直这样幸福下去。
吴含(中)在分享会上
2012年,吴含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她瞒着爸妈去外面找工作。老板看见她的样子都赶她出去,以为她是故意碰瓷的。不服气的吴含跑遍整个县城挨家挨户的问,到头来没一家老板愿意要她,最终,她只能在家帮着做家务。
2018年6月中旬,一通来自同路基地的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你好,是吴含不?愿不愿出来上班啊?要是你方便的话,可以来做个就业登记。”对方详细地介绍了基本情况,并让她去做就业登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吴含去了,并且在一周后接到对方通知其去上班的消息。
吴含回忆,当时的她感觉全身的细胞像是打了兴奋剂,当晚激动得难以入眠。
2018年7月5日,是吴含特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她看着工资卡上的数字,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而7月,恰逢吴含的妹妹生日,她第一次邀请家人到外面吃了顿饭,当然,是吴含买单,那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买单。
如今,吴含做着服务单检核的工作,同时学习新媒体运营的知识。她终于可以勇敢的对别人说:你看,你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
做中国社会发展的“同路人”
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他们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在三线四线乃至八线的中国农村,他们不但要面临物理、信息的各种障碍,同时,还要面对传统思想对残障者的不接纳、排斥。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群,他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也不应该掉队,他们应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同路人”。
近年来,中国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相关行动。2023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6.1万人,其中按比例就业89.0万人,集中就业24.6万人,个体就业62.8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7.8万人,辅助性就业15.8万人,灵活就业273.0万人,从事农业种养加423.1万人。
他们在不同的岗位续写着人生的诗篇,谱写着生命的交响曲。
针对这个群体,余清泉提出了两条创新路径:一是现代化,二是价值化。
第一种创新做法是为残疾人设计特定工作,将工作内容和科技发展潮流结合,比如远程客服,质检、审核等,这些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工作对肢体残疾的劳动者来说非常便利,也能够让他们不断学习,共享现代科技发展机遇。
第二种创新做法是发挥残疾人的特定优势,融合文化、内容等多种价值因素,发挥残疾人的特定优势,融合文化、内容等多种价值因素,展现传统的、无法用机械替代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他们发现,残疾人才往往比健全人更能专注于某项技艺,比如听障人士更擅长学习手工。就此,众合云科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需求,邀请非遗大师培训残障人士制作非遗定制化手工作品。
基地的残疾人朋友正在剪纸
路虽远,行则将至。
企业的努力和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鼓励和认可。据记者了解,众合云科先后荣获了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最佳实践(消除贫困和促进繁荣)”“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公平就业杰出贡献企业”、中国残联就业服务平台授予的“助残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同时,众合云科还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人享有体面劳动”,努力推进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妇女署、国际助残联盟等的合作,关注不同劳动者需求,推动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
因爱同路,荣誉和感动不光属于51同路项目,更属于同路基地的残疾伙伴们。他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残疾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热爱,这是付出最好的回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