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牡丹江市政协主席王志刚:“知心”方能“智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于丽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13 20:08:05

摘要:今年3月20日,全国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将在山东省滨州市拉开序幕。

牡丹江市政协主席王志刚:“知心”方能“智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牡丹江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志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丽丽 李贝贝 通讯员 王东明 李玉新

今年3月20日,全国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将在山东省滨州市拉开序幕。2019年以来,牡丹江市作为试点城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在打造平安牡丹江、健康牡丹江、幸福牡丹江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牡丹江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志刚。

记者:2019年牡丹江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请您介绍一下牡丹江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

王志刚:自2019年牡丹江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牡丹江市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健康牡丹江、平安牡丹江、创新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持、社会参与、媒体宣传、全民受益的工作机制。

牡丹江市的工作模式可以概括为“2241”。第一个“2”是说政法、卫健双牵头。第二个“2”是指横向和纵向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纵向即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横向即涵盖政法、卫生、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残联、工会等17个重点部门与行业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最后一个“1”,是指牡丹江市建立了1个信息化平台。

牡丹江市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在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测评疏导、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广大市民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记者: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牡丹江市是如何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合发展的?

王志刚:牡丹江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心工程,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一,实施“党建+社会心理服务”。深化党建引领“一条主线”,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工作考核,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与健康牡丹江、平安牡丹江、幸福牡丹江有机衔接。

实施“党建+社会心理服务”品牌,建立心理服务党建联系点制度,优化“互联共转”行动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制度,构建党员联管、区域联抓、资源联用、事务联商、活动联办、服务联动、难题联破“七联”机制。

打造“红色物业”“社区管家”品牌,助推矛盾纠纷化解、心理服务等具体工作有力落实,做足了“红色为底、党旗为帆、社会共治、群众受益”的社会心理服务文章,形成坚实的心理服务战斗堡垒。

第二,实施“平安创建+社会心理服务”。将把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平安创建工作,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进医院、进单位、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构活动,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招募和遴选了一支由78人组成的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质、业务能力过硬、服务奉献意识强的志愿者团队,为民众分忧,缓解群众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形成立体、多元的全民参与心理健康科普新格局。

建立家校共育关爱心理健康协作机制,通过开展“家校携手、共育英才”“用心用情做好家访”家校共育系列家访活动、线上线下家长会、发布告家长书或网络致信等,积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人观和成才观。

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把丰富多元的心理活动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先后举办“用心守护 共护成长”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主题公益直播课39期,涉及不同群体30余万人次,满足了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

第三,创新“矛盾化解+社会心理服务”融合模式。全市78个社会心理服务室、5578名网格员开展“驻点咨询+上门服务”,为留守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转化为理顺群众情绪、增强群众认同的过程。

聚焦特殊人群,探索由点到面风险防控模式,在社区矫正对象“4+X”(即司法所、社区民警、网格员、家属)教育帮扶机制上叠加心理专业队伍。对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倾向和“四失人员”等特殊人群,压实四方责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分类定级、分级管理,通过开展“稳心”服务,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态,变被动预防为主动干预,将风险防范化解在萌芽状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市通过融入“社会心理疏导”教育规劝方式,累计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293件,成功化解7205件,调处率98.8%,真正形成“稳心管控、事心双解、事了心安”的良好社会治理成效,全域打造社会心理服务“牡丹江模式”。

“知心”才能“智治”。我市将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编织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群众情绪的减压阀、社会矛盾的稳压器、文明创建的助力器、中心工作的加油站作用,为筑牢平安牡丹江根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心”动能、贡献“心”力量。

记者:为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牡丹江市实施一系列措施,您认为各项举措中哪些举措尤为重要?

王志刚:牡丹江市聚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不断出台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先后出台《关于建立牡丹江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的相关意见》《牡丹江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关于下发牡丹江市社会心理人才库的通知》等30多项措施,持续、有效、系统地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服务干事创业氛围。我认为以下几项措施十分重要:

首先,打造示范样板,带动社会心理服务走进基层。我市注重树立“典型引路、贴近基层、服务于民”的创建理念,在全市打造学生健康指导中心、家庭暴力心理干预中心、妇女儿童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服务组织,树立了谭力心吧、心康园、丽江灵语等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团队样板10余个。

以这些示范样板团队作为技术服务、健康指导的平台和载体,辐射到各街道社区,带领相关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使我市各基层社区、街道的社会心理服务有了长足发展。

例如疫情期间,我市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些团队积极活跃在线上线下,充分利用融媒体、公众号、小视频、朋友圈、抖音等媒介,安抚群众焦躁情绪,缓解负面消极导向,疏导隔离人员烦闷心理,建立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社会心态。

其次,强化人才培养,让社会心理服务赋能各行各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提质增效,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储备。我市按照“示范引领、能力为重、分类施训”的原则,以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育专业精神为重点,通过聘请国家级专家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培训,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对近千名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知识培训,对222名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和社区活动积极分子进行心理学干预技能培训,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民兵”队伍。对200余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和伦理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1.jpg

牡丹江市开展心理服务基本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对1200余名基层公卫医师等进行专题培训,组织30多名心理咨询师参加“联爱护心”心理创伤公益培训。针对学校师生心理健康问题,举办“开学前后心理调节”培训者专题培训,2000余人参加培训。

再次,推广志愿服务,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贴近群众生活。在心理疏导上,牡丹江市注重发挥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作用,根据志愿者“来源于群众、活动在身边”的特点,重点发挥24支心理志愿服务队伍、720个心理干预微信群的作用,24小时在生活中疏导群众困惑,回应群众需求。

记者:在可预见的未来,牡丹江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怎样的新目标?

王志刚:首先,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社会心理服务设施建设,增建心理咨询室。卫健、教育、公安、司法、信访、民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自身特点,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等重点人群举办知识讲座,并针对性提供服务。

其次,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于牡丹江市南山医院等专业技术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分级分类对心理热线接线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建立人才信息库,解决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最后,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有温度、好理解、易接受的方式引导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助推牡丹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平安、幸福牡丹江。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