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青岛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走深走实——专访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万思鹏

作者:颜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05 20:28:43

摘要:为全面总结和展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宣传推广实践创新经验做法,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万思鹏。

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青岛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走深走实——专访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万思鹏

城阳区打造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颜源 于娜 北京报道

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将于2024年3月20日—23日在山东滨州举行。为全面总结和展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宣传推广实践创新经验做法,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青岛市城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万思鹏。

文化传承与发展支撑

《华夏时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青岛市城阳区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是基于怎样的地方精神、优秀文化传统和发展基础?

万思鹏:青岛市城阳区1994年建区,现辖8个街道、302个社区。城阳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起源于秦汉时期,文化渊源深厚。城阳区的文化传承可追溯至东夷文化,融合了齐文化、汉文化等多个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历代文化名人与城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城阳区民风淳朴,民族精神、道德理念丰厚,助老帮残、扶贫济困等优秀文化传统蔚然成风,处处彰显“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城阳区积极发扬地方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开展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模人物、城阳故事、草根宣讲员“五进讲堂”活动,组织“好婆婆、好媳妇、孝儿女、美家庭”先进典型评选,举行道德模范选树宣传活动,实施帮老、帮困、帮病、帮残、帮教、帮事、帮心志愿服务“七帮”项目工程,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城阳作为青岛的“产业重镇”,拥有多个优势产业,如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集成电路、储能产业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指导思想与网络建设

《华夏时报》:社会心理服务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各类人群。要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需要铺设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请介绍一下青岛市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指导思路?

万思鹏:城阳区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系统观念、源头治理、普惠服务”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心理服务需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和网络,解决广大群众心理服务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系统观念”即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党政领导和政法委、卫健、教育、司法、民政等多部门条块联动机制,搭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服务,提升人民身心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同康健。

“源头治理”即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理顺群众心气,从源头预防各类社会不良心态和苗头隐患的产生,减少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防止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实现社会良性治理。

“普惠服务”即优化心理服务供给,提供覆盖全民的普惠性心理服务,推动心理服务供给更加均等、可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社会心理服务优质共享。

《华夏时报》:请介绍一下目前青岛市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建设情况。

万思鹏:近年来,城阳区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建设,全面推进基层、行业、专业三大服务网络建设,创新开发覆盖全区居民的智慧云平台,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构建社会心理服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

首先,对于基层服务网络,城阳区加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功能职责、建设标准、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了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根据便民原则,将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融合设置在市民中心、党群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内,以提供普惠式心理服务。为了保证专业服务力量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各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同时,建立了工作例会、督导考核、安全保密、员工管理等工作制度,确保三级心理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目前已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和规范化运行。

其次,对于行业服务网络,城阳区部署了具体的建设任务,明确了各行业部门心理服务场所的建设任务。通过分类开展建设,各部门根据行业特点整合资源,为不同服务对象搭建了专门心理服务场所。例如,区教体局提高了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水平,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设置率达到100%。我们还规范有序运行各类心理服务场所,确保了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青少年在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基地进行心理思维训练.jpg

青少年在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基地进行心理思维训练

再次,对于专业服务网络,城阳区不仅下发了正式的意见文件,推动加强心理(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普及心理诊室;同时还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措施,鼓励扶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为社会心理服务事业发展汇聚专业资源。目前全区12个医疗机构精神(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覆盖率达100%,培育壮大了瑞阳心语、青岛正阳心理医院、奥烨星空、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等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成立了青岛心理咨询师事务所、精神卫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力量在全区实现了全面覆盖。

最后,城阳区还着重打造智慧平台。建成的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包含11个子平台和52个系统,覆盖了在线科普宣教、测评调研、咨询问答、体验训练等8项工作效能。这个平台面向全区民众、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和服务机构,通过网站、APP端、微信端登录使用。我们设置了多项功能,包括心理测评、咨询、问答、科普、减压等12个线上服务功能,以满足用户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心理服务需求。为了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建立了信息收集录入、数据分析研判、信息筛查处理、信息应急处置等四项工作机制,实现了平台的有序运行。

里程碑事件与代表性成果

《华夏时报》:开展试点建设以来,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哪些里程碑事件?

万思鹏: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首先向记者介绍几个重要事件。

一是社会心理服务大会举办。2019年1月,城阳区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是城阳区首次承办的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全国性大会。截至目前,城阳区共承办6次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全国性大会。

二是试点工作方案发布。2019年9月,城阳区制定下发《城阳区2019年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该文件系城阳区第一份有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全面建成。2019年10月,城阳区投资280余万元的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正式建成并面向全区居民免费开放,自此城阳区全面启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建设。2021年12月,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四是“小桔灯”项目获奖。2020年1月,城阳区“小桔灯”心理救助项目荣获民政部2019年度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十佳案例第一名,该荣誉系城阳区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全国性荣誉。

区民政局开展“点亮小桔灯”低保对象心里救助知识讲座.jpg

区民政局开展“点亮小桔灯”低保对象心里救助知识讲座

五是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宣传。2020年2月,新华社刊发城阳区疫情防控心理服务经验做法,该次宣传系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做法首次被中央级媒体宣传。截至目前,城阳区心理服务经验做法共先后14次被中央级媒体宣传报道。

六是“心智谷”建设启动。2020年9月,青岛市委常委会议通过《关于建设“心智谷”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高地的工作方案》(青社心组发〔2020〕2号),文件明确指出城阳区具体组织实施“心智谷”建设,自此城阳区全面启动“心智谷”建设工作。2021年2月,“心智谷”过渡基地全面建成。

七是全国首个团体标准发布。2021年9月,由城阳区起草的团体标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指南 第1部分:要求》(T/SDAS 248—2021)正式发布,该标准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全国首个团体标准。

八是打造优质品牌集群。2022年1月,城阳区“一城阳光·幸福家园”工作品牌正式形成,该品牌系城阳区正式打造的全区心理服务工作品牌。近年来,城阳区培育打造了“一城阳光·幸福家园”、“小桔灯”、“阳光归航”、“三全心育”、“点亮微心愿”和“幸福动车组”等社会心理服务品牌,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优质品牌集群。

九是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上线。2022年1月,城阳区独立设计、开发的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全区用户心理健康“云端服务”。

十是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发布。2022年11月,由城阳区牵头提出并起草的市级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管理运行规范》(DB3702/T 0015—2022)正式发布,该标准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

十一是常态化建设意见出台。2023年10月,城阳区制定出台全省第一个常态化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关于常态化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城发〔2023〕6号),自此城阳区进入常态化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十二是山东省地方标准发布。2023年12月,由城阳区牵头提出并起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首个山东省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运行规范》(DB37/T 4687—2023)正式发布,实现了“山东标准,城阳制定”。

城阳区起草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省级地方标准.jpg

城阳区起草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省级地方标准

《华夏时报》:青岛市城阳区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民众幸福感方面,取得哪些代表性成果?

万思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通过推动“心网”、“心解”、“心安”、“心智”和“心宣”工程建设,加强全生命周期社会心理服务链条化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心理知识科普宣传、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普惠性社会心理服务超过120万余人次,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群众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减少,心理疾病得到有效防治,基本形成关注心理健康、接受心理服务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22年,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称号。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建立起重点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将各类社会不良心态和苗头隐患疏导在早、化解在小,有效防止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有力助推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全区信访满意率超过95%,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率超过98%。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不断上升,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得到成长发展。立足高质量发展,顺应心理服务发展趋势,建成落地以“一体系”“一平台”“一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心智谷”。大力支持本地心理健康龙头企业“瑞阳心语”和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星空智城等企业发展壮大,年产值过千万元;引进北大人民医院、国科大附属医院、树兰医院等10余家国内著名医疗机构;支持推动成立青岛心理咨询师事务所、区精神卫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促进了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梯队化发展,2021年6月,全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推进会在城阳区召开。

资源保障与未来发展

《华夏时报》人、财、物、机制、机构等因素,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青岛市城阳区在这些方面有何宝贵经验?

万思鹏:在“人”方面,城阳区成立了“一组一办一专班”,由书记、区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心理服务格局。此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专家智库,为城阳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发展了志愿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心理服务。

在“财”方面,城阳区着重强化了财政资金保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并建立了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制定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事业和产业领域的政策措施。城阳区还通过承办全国性大会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心理健康事业和产业领域。此外,城阳区已成功启动“心智谷”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园建设,助推心理服务产业发展。

在“物”方面,城阳区建成1处区级、8处街道级、234处社区级心理服务中心,实现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全覆盖;成立50余家心理工作室,医疗机构心理诊室、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覆盖率均达100%。值得注意的是,城阳区基于社区特点,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并研发了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实现了数字化心理健康“云端服务”。

在“机制”方面,城阳区实行“顶格谋划、全面推进”,建立标准制度推进模式,打造具有城阳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五个一”系列政策文件,即一份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的实施意见,一份三年目标规划,一份年度工作方案,一套规章制度,一份街道和部门工作清单,做到建有标准、做有成效、干有保障。

最后,在“机构”方面,城阳区集聚专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心理(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中医医疗机构等普及心理诊室。培育壮大瑞阳心语、青岛正阳心理医院、星空智程、奥烨星空、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并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合作,成立青岛心理咨询师事务所、区精神卫生协会等并实现规范化运行,为城阳区心理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专业资源支持。

《华夏时报》:针对各类重点特殊人群,青岛市城阳区开展了哪些具体的针对性工作?

万思鹏: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精细服务,根据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失独家庭等重点群体不同特点,城阳区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专业机构的协同作用,实施多项针对性项目,如“关注生命之初1000天”家庭抚育项目、自闭症儿童“星语心愿”“护童计划”心理援助、青少年学生“三全”心育护航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走进幼儿园.jpg

社会心理服务走进幼儿园

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精准服务,建立健全由政法、卫健、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完善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加强疏导、及时干预。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大人文关怀力度,促进社会融入。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涉罪未成年人等特殊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个案管理及个性化心理辅导。

此外,城阳区采取“小桔灯”“护星计划”等具体举措,关注困难群众的心理健康,推动精神自立,祛除贫困文化病灶。相关举措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国务委员谌贻琴来我区实地调研,并予以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予以报道。

《华夏时报》:在可预见的未来,青岛市城阳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怎样的新目标?

万思鹏:未来,城阳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级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目标,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城阳建设、健康城阳行动”工作要点,聚焦“精神共富”工程,实施精神文化提升行动,纵深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标杆和示范,为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心”保障。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心”体系,完善基层、行业、专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纵横贯通的心理服务工作体系。

二是深化“心”治理,持续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式心理服务,健全重点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打造社会心理服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三是提升“心”系统,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新路径,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大数据中心。

四是拓展“心”服务,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探索开展多层次、个性化、精细化的社会心理服务。

五是打造“心”品牌,抓好省级、市级地方标准落地落实,继续承办好全国性心理学会议。

六是助推“心”产业,做大做实“心智谷”,引进更多的社会心理服务企业和社会心理服务人才,促进心理产业发展壮大。

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