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私募”的幌子非法集资、金融大V“割韭菜”,最高检揭露一批金融违法违规案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2-02 22:46:0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北京摄影报道
“很多金融犯罪披着合法的外衣,专业化的程度非常高,事实复杂,刑民交织,为司法办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原本应当发扬正能量的自媒体却成了犯罪的帮凶……”
2月1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新时代检察故事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现场汇报会上,来自江苏、上海等地区的检察官以案说法,讲述了打着“私募基金”幌子非法集资、坐拥400余万粉丝的金融“大V”发布虚假荐股广告谋利的巨大骗局,体现了检察机关守护金融安全,守好群众的“钱袋子”的责任与担当。
“办理金融犯罪案件是毅力与智力的比拼!”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翁良勇在现场向《华夏时报》等记者表示。
“检察机关对黑灰产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零容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一级检察官俞琳强调。
将“镰刀”挥向粉丝,揭秘金融大V背后的“生意经”
420万粉丝、财经博主、网络股评专家……谁能想到,这些光鲜的头衔背后,竟是金融大V徐某发布虚假荐股广告谋利的巨大骗局。
“直到2021年9月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逮捕,徐某这些光鲜亮丽的人设才发生了反转。”会上,俞琳将徐某非法经营案娓娓道来,向大家揭开了这位金融大V背后的生意经。
据了解,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非法经营案时发现,大量自媒体博主参与其中,徐某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徐某明知使用场外分仓系统违反国家规定,仍利用其“百万博主”的影响力为涉案平台提供帮助,以直播、推文的方式将粉丝引流至非法期货平台,借以谋取高额佣金,仅4个月时间,就吸引粉丝入金1600万元,非法获利250万元,构成非法经营罪。
“他没有珍惜粉丝的信任,反而将他变成了手中割韭菜的镰刀。”俞琳感慨道。
让俞琳意外的是,办案中的一封控告信又牵出了另一条线索。“检察官,我们因为徐某的荐股广告上当受骗,为什么只定他非法经营?”上述控告信提出。
虽徐某对此矢口否认,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对徐某发布的海量广告层层筛选,并调取其聊天记录,结合侦查机关恢复的广告IP,追加了其第二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最后通过多方研讨论证,认定了其虚假广告罪。
最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虚假广告罪三罪并罚提起公诉。法院全面支持,判处徐某有期徒刑4年10个月。此案也成了上海市首例互联网金融领域虚假广告案,受到媒体与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原本应当发扬正能量的自媒体,却成了犯罪的帮凶,手握舆论的利剑,却将其变为与司法机关对抗的盾牌,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绝不姑息。”俞琳告诉《华夏时报》等记者,办完案件后,他们拍摄了“微电影”以案说法,还建立了虚假广告行刑衔接机制助推社会治理。
私募?黑幕!打着“私募基金”幌子的非法集资
一听高利就动心,小心落入非法集资!非法集资花样多,“国家扶持”“创新项目”“高收益低风险”“买理财发礼品”,统统是诱饵……
自1986年中国本土第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诞生以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私募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的一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以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案例却逐渐增多。
会上,翁良勇通过讲述,向大家揭开了“伪私募”的层层面纱,带大家体验了打着“私募基金”幌子非法集资的金融犯罪案件的复杂烧脑。
据了解,2012年起,张某等人实际控制了国营资金管理公司的领域,先后取得私募股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在南京、苏州、广州等多地设立分公司,先后销售发行133只私募基金,累计募集金额76亿8100多万元。
2018年8月,南京警方接到大量的投资人报案,称私募基金大批产品逾期,无法兑付到期的本金和收益,警方立案侦查后,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
有资质、有备案的私募基金怎么会是假的?问题出在哪里?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金融犯罪专业性强,手法难以查处,要想办好案子就要懂金融。”翁良勇回忆道,接到案子后,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马上着手,熟悉私募基金合法的操作过程,并向行业内专家请教,了解了私募基金实际的运作方式和其中的潜规则,搭建了以国际性私募基金直接运作流程为基础的办案模型,引导公安机关围绕国际私募基金募投各环节开展补充侦查,步步逼近迷雾中心。
“合法的公司备案无法掩盖非法的资金操作,打着私募基金的幌子,张某等人干的还是非法集资。公司进行运转,靠的就是募新还旧,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在层层解剖分析之下,张某等人打着“私募基金”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的骗局无处遁形,经过审理,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了张某等三名被告人无期徒刑至有期徒刑12年不等的刑罚。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而很多披着合法的外衣、拥有着较高专业化程度、所涉罪名多的金融犯罪为司法办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翁良勇表示,作为办理金融犯罪案件的一线审查官,将通过办好每一个案件,严厉惩处金融犯罪活动,为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