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耕智慧可持续发展,公益为农业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故事”沙龙活动现场/石文君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石文君 文梅 北京报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文化发展和保护同样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极大重视,但在乡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联合主办,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提供支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故事”沙龙在京举办。
据了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发起的大型国际计划,旨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文化志丛书”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策划、主编,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梯田协会进行普查,并由村民自己参与编写的家乡文化志。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对丛书的调研和编写,全程提供资金支持。
村民积极参与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记者了解到,王金庄村是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核心保护区域,两山夹一沟,太行山是石头山,当地缺水又缺土,村民在这里生存了近800年,农业耕种完全是“向石头山要地”。但生活在这里的世代村民,却拥有着多样的农耕智慧,即便遇到了自然灾害,他们依靠“地种百处不靠天”和“地种百种不靠天”的经验总结,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生存下来。可村民们却认为,这样的经验不过是“常识性”的农业经验,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更没有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孙庆忠调研团队的深入,王金庄村村民逐渐意识到了保护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紧迫性,于是自发组织成立了梯田协会,对村里的所有设施及传统文化进行普查,积极开展王金庄村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性工作,亲自参与丛书的编辑和写作。同时村民们还成立了河北省内首家农民“种子银行”,对当地的种子实施保护性工作。
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秘书长刘玉荣是王金庄村村民,她在现场分享编写丛书和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故事时,曾几度落泪,分享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对王金庄村的热爱与深情。她表示,自己由于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但是一直都很渴望能拥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孙庆忠团队和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等的支持下,自己参与丛书的编写,不仅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也让自己变得更了解家乡,更热爱家乡。“参与这项工作,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也意识到保护家乡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技能,从不会电脑到自学电脑,会打字,再到写公众号。盘家底、留痕迹、著丛书、留子孙,是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一直会做下去的事情。”刘玉荣眼含热泪说道。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需努力
孙庆忠在现场介绍道,工业化农业对全球土地破坏的程度较严重,30年可以让土地板结,50年让土地不可利用。在中国,一块土地能用上几百年上千年,还能够百用不废,始终在循环利用中保持这一块土地的活力,我国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农耕智慧。
“今天的中国乡村面临着一种严峻的处境,到2022年年底,大陆总人口数141178万,乡村人口数49104万,占总人口数的34.8%,这对于中国乡土社会来说,是快速的聚变时期。每年有29562万的农民工游走于城乡之间,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城市好像是生活更美好的地方,人们几乎忘却了乡土,也正是因为这样观念的定位,让人们觉得农村永远是落后的,所以要到城市里。”孙庆忠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村落,保护村落里的人,以及农民存续世世代代的本土知识和农耕智慧。
通过成立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和农民“种子银行”,王金庄村村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和意识逐渐熟悉,但保护工作仍面临困境。“相比之前,现在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但由于一些原因,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度不高,还是需要大家来继续关注这个事情,希望大家能通过各种平台,有能力为家乡的发展持续助力。”刘玉荣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