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连续八天高台跳水!多位顶流踩雷锂电“大白马”

作者:邱利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8-23 15:20:20

摘要:随着其股价一路下行,众多机构投资者陷入浮亏,姚志鹏、何帅、赵诣等百亿级基金经理均受波及,嘉实基金最为“受伤”。

连续八天高台跳水!多位顶流踩雷锂电“大白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邱利 陈锋 北京报道

昔日锂电“大白马”股价再度重挫,8月23日,恩捷股份盘中跌幅一度达5%,股价创下近3年新低,年内累计下跌超40%,市值相比巅峰期缩水超七成。

随着其股价一路下行,众多机构投资者陷入浮亏,姚志鹏、何帅、赵诣等百亿级基金经理均受波及,嘉实基金最为“受伤”,截至二季度末,姚志鹏旗下4只基金期末持仓市值近9.6亿元。

创近3年新低

8月22日,新能源“大白马”恩捷股份突然直线跳水,主力资金大幅出逃,截至收盘,恩捷股份下跌10%,股价报75.60元,连续第8个交易日收阴,创下近3年新低,总市值近739亿元。

WX20230823-135709(1).jpg

8月23日,恩捷股份股价继续重挫,盘中跌幅一度达5%。与此同时,新能源板块集体走弱,比亚迪、亿纬锂能、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天齐锂业、隆基绿能等龙头股纷纷创出阶段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恩捷股份曾是新能源大牛股,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股价涨幅一度超过10倍,最高市值接近3000亿元。不过,近年来恩捷股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截至2023年8月22日,股价已经跌至75.60元,年内累计下跌42.30%,相比巅峰期缩水超七成。

股价不断下行,业绩表现也不乐观。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净利双降,报告期内,恩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5.68亿元,同比下降0.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9亿元,同比下降29.10%。

有市场传言指出,公司二季度业绩依然不及预期。《华夏时报》记者8月22日电话联系了恩捷股份董秘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并不清楚股价为何会呈下跌的走势,公司暂时没有回购计划,如有回购股份的计划,会及时发布公告通知。据悉,恩捷股份预计于8月24日披露2023年中期报告。

基金重仓“踩雷”

作为新能源锂电隔膜行业龙头,恩捷股份一直备受公募基金等机构的青睐。不过,随着其股价一路下行,众多机构投资者纷纷陷入浮亏,姚志鹏、何帅、赵诣等百亿级基金经理均受波及。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恩捷股份共现身115只基金的持仓中,合计持股数量为9288.19万股,持股市值为89.49亿元。其中,嘉实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汇丰晋信基金、中庚基金、创金合信基金等都是持仓大户。具体来看,持仓最多的是嘉实基金,旗下共19只基金持有恩捷股份,合计持有1188.22万股,包括百亿级基金经理姚志鹏管理的嘉实新能源新材料、嘉实智能汽车、嘉实环保低碳、嘉实积极配置等4只基金,合计持有996.31万股,期末持仓市值近9.6亿元。

交银施罗德基金紧跟其后,旗下交银阿尔法、交银优势行业、交银瑞和三年持有、交银持续成长等4只基金均重仓持有恩捷股份,且均由“交银三剑客”之一何帅管理,合计持有851.28万股,期末持仓市值近8.2亿元。

此外,从单只基金来看,明星基金经理赵诣旗下产品持仓最大,截至二季度末,恩捷股份位列该产品的第二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为6.8%,期末持仓市值超1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恩捷股份不仅是姚志鹏、何帅、赵诣等百亿级基金经理二季度的“心头好”,他们一季度的持股数量也均居前列。截至8月22日,恩捷股份二季度以来下跌超21%,且年内累计下跌42.30%,如果重仓的基金没及时减仓,就会出现账面上的巨额浮亏。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向交银施罗德基金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具体回复。

机构依然看好后市

尽管恩捷股份业绩、股价双双承压,且新能源赛道已经成了“顶流”基金经理们近两年来亏损最大的领域,散户却在跑步“进场”。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恩捷股份最新股东人数为8.42万户,创上市以来历史新高,较上一季度猛增近3万户,股民对“隔膜茅”的偏爱可见一斑。

此外,对于A股新能源板块后市行情,多位资深基金经理依然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国投瑞银基金经理施成在二季报中指出,关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库存、价格、预期都到了一个比较极限的状态,已经处于衰退的末期。随着需求的恢复,未来2至3年的时间都会持续向好。在施成看来,龙头公司在行业低谷的情况下,虽然单位盈利下滑,但从财务上看,仍然展现出很好的投资回报率。而锂电行业虽然爆发力弱于上一轮周期,但空间依然巨大,龙头公司的估值水平都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汇丰晋信基金经理陆彬也表示,从全球角度看,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新能源发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整体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新能源产业链的优质公司基本都在中国,还具备较为广阔的发展市场。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