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声!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

作者:刘锦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7-14 20:55:55

摘要:7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央行重磅发声!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

7月14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

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大家对汇率变化和未来的走势确实都很关心,过去我们强调过很多次,汇率是中性的,不能任性操控,否则不但捞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害人害己。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从短期看是测不准的。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汇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贬。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

刘国强表示,我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汇率过高过低都不好。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机制是好的,要继续坚持。换句话说,汇率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坚决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微信图片_20230714205236.jpg

刘国强认为,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银行已经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用一句俗话说,目前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

从宏观经济大盘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运行将持续整体好转。从国际收支大盘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在2%左右的适度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

近期,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从储备大盘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余额仍然稳居世界第一。而且这个余额是比较高的,超过了3万亿美元。总的看,有这“三个大盘”做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仍然会保持双向波动、动态均衡。

目前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在外部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的物价相对是比较平稳的。这几个月,我国的物价出现走低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

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可能还会下行,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

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刘国强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总量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价格方面,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

结构方面,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小微民营、绿色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大,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前期推出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应,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

央行回应多家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

针对近期多家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一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存款增加较快,市场利率继续降低,而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负债成本,银行净利差已收窄至1.7%附近。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利率走势,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再次主动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这反映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发挥作用,也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

此次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后,存款利率继续有所降低。2023年6月,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0.2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2%,同比下降的0.12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利率自律机制协调下,各类型银行有序调整存款利率,银行存款仍然保持增长,分布也保持基本稳定,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竞争秩序。

微信图片_20230714205245.jpg

央行谈“提前还款大幅增加”

关于记者问的房地产问题,邹澜表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和同期商品房销售规模直接相关,还款则是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调整。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对住房销售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但统计数据显示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体还略微减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理财收益率、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贷款的现象大幅增加。这种现象对住房需求并不构成影响,它是一个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

尽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了0.45个百分点,但因为合同约定的加点幅度在合同期限内是固定不变的,前些年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与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提前还款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

阮健弘表示,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如果从贷款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上半年贷款增量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2.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占全部信贷增量的81.5%。住户贷款新增2.80万亿元,同比多增5723亿元。住户贷款多增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经营贷款和短期消费贷款有所多增。上半年,个人经营贷款新增2.3万亿元,同比多增7593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3009亿元,同比多增4019亿元。

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7.1%,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2和8.5个百分点,增速已是连续11个月上升。上半年房地产业新增中长期贷款6287亿元,同比多增4590亿元。

微信图片_20230714205249.jpg

必要时可再创设新的政策工具

邹澜表示,总体看,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丰富的政策工具,应对各种新挑战、新变化。后续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对于实施期已经结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额还将继续发挥政策效果,确保银行体系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减弱,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邹澜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企稳态势,但部分房企长期积累的风险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消化。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同时结合保交楼工作需要,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期限延长至2024年5月底。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继续为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创造有利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来源: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国新网、每日经济新闻;整理:刘锦平)

编辑:李云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