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一局:存款利率迈入“2”时代|金融机构“半年报”(4)

作者: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7-14 20:32:44

摘要:多家机构发表观点称,此举为贷款利率下调预留空间,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随后,多个政策利率指标相继下调,央行“降息”如期而至。

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一局:存款利率迈入“2”时代|金融机构“半年报”(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当市场刚刚传出存款利率下调的消息时,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在社交媒体感叹“划时代的一天”,并配图表示,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降至2时代,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很快,这“载入史册的一天”就真正到来了。6月8日一早,六大国有银行更新了人民币存款利率情况,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均有所下调,中长期定期存款调整幅度更大。

其中,3年期定存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45%,5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

消息如“投湖之石”,瞬间激起市场涟漪。当天,银行板块整体涨幅1.78%,42只股票全部飘红,引领大盘指数再次站上3200点。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为《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从银行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息差压力,有助于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定发展。

此时,多家机构发表观点称,此举为贷款利率下调预留空间,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随后,多个政策利率指标相继下调,央行“降息”如期而至。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重要一步

“再不顺势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将受到制约。”张伟表示,此次大型商业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为资产端利率下行提供空间,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

6月8日,由国有大行启动的这轮“存款利率下调潮”不到两周已迅速传导到股份制行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比去年两轮存款下调更快、更急。

紧接着,6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较上一期均有所下降,结束了此前9期的“按兵不动”。

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启动的利率制度改革逐渐完成,存款利率的“管理短板”终于被补上了。

过去几年,存款利率比较僵硬,让货币政策的传导不顺畅,遏制了LPR下降的空间。

7月14日,家住上海的陈先生回忆道,“2021年初,存款利率涨得很厉害”,当时在一国有大行购买的3年期定存产品利率达到3.85%,相当于基准利率的1.4倍,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3.97%。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自2020年9月起,除五年期定存利率连续上涨5个月外,其余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连续上涨6个月。

此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已经完善,自2019年8月20日首次报价公布后,至2021年初已经经历了四轮下调,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但同期,存款市场依旧是由央行制定存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上浮,而央行最后一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是在2015年10月。

在此期间,由于存款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情况,非常接近自律上限。

理想情况下,在有效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央行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利率调节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存款利率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负债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但在当时的市场上,尽管贷款端基准利率多次下调,但存款利率却高居不下。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的传导,使得政策利率无法有效影响存款利率。

终于,在银行息差收窄压力下,贷款利率也降不动了。在2020年4月20日,LPR创下改革以来单月最大降幅后,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连续19期“按兵不动”。

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悄然”推进。2021年6月21日,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此时市场上的反应是大额存单开始紧俏。一位储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初购买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85%―3.95%,更早能到4%,但年中就降到3.55%,还不太好买。

定期存款也开始下行,但至此,还并未引起普通投资者的过多注意。

之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紧接着国有大行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10BP。当年4月25日,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到工商银行线下网点存款,客户经理介绍,从即日起该行1年期以上定存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3年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后为3.15%

很快,“存款利率下行”“大额存单遭抢购”等话题冲上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当年5月,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强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参考的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市场利率。

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再者,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给予适当激励。

还有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去年一段时间,很多理财经理在朋友圈发布“银行将调整存款利率”的消息,都在说“3.5%左右的大额存单马上没有了,抓紧最后几天上车机会”,当时觉得是理财经理借机营销,但后来发现,“是营销但也是事实”。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健全,2022年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再次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业内认为,这是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稳定负债成本的主动行为,显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显然,今年6月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以及带来的存款利率新一轮下调潮,再次打开了贷款利率下行通道。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年初以来宏观经济处于回升向上轨道,但短期内各类企业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信贷利率还有小幅下行空间;另外,二季度以来楼市再度转弱,意味着未来居民房贷利率也会较大幅度下行。

推动存款回流到实体经济

一直以来,银行负债成本刚性是实体经济降成本的堵点。

年初至今,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存款成本大幅上行,银行净息差在3月末降至1.74%,再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新低。

与之相应的是银行净利润增速的放缓,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去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仍达5.3%。

“已处于警戒区域。”此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华夏时报》等记者表示,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快速收窄,对于银行业可持续经营、继续让利实体空间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形成侵蚀。

目前,“调整存款利率”已成为银行业缓解息差压力,稳定收益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年银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对于头部银行而言,因核心负债占比更高,受存款定期化拖累更为明显。当前核心存款长端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利率,存款定期化背景下调整必要性增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调整存款利率也是为了减少存款定价的无序竞争,减轻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同时,业内认为,此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或有利于“存款搬家”,增加市场活力,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王一峰还认为,定期存款“再降息”,所带来的确定性影响在于金融体系实际付息率走低,同时核心负债曲线收益率走平可能导致存款运动再度转向短端理财,推动理财规模提升。

此前,5月11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3年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

同时,张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积极方面来看,存款利率下调之后收益降低,可能会促使居民降低储蓄、提高消费,或优化资产配置,使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增加金融市场活力。

明明也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提到,银行存款成本下降,经营稳健性提升。同时,“存款搬家”的现象或将强化,后续低风险资管产品还将持续迎来增量资金。

但显然,对于需要“全力”去拼的经济而言,这些还不够。多名受访者也提到,提振市场信心和提高有效融资需求是重中之重。

“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充分满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温彬认为,优化民间融资环境,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呵护好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激情,以此扭转民间投资增速放缓趋势。同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