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视障人群,低视力预防和康复是关键
摄影/杨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关注低视力人群的预防和康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视力障碍的人数高达1731万人,每80个人中就有一名;我国每年新增盲人45万,低视力患者13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
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恰逢康复国际百年庆典之际,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举办,同期还举办了“第十三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来自全球各地的眼科专家、学者和相关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对国内外低视力康复工作的研究成果、经验模式、最新前沿动态展开交流讨论。
发力眼健康领域诊治
2023年是我国低视力康复专业成立40周年。
早在198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孙葆忱教授首次按照WHO盲及低视力标准在中国开展眼科流行病学调查,并于1983年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此后其团队还研制了第一套国产助视器,出版了《临床低视力学》等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不同于普通的近视人群,低视力患者很难用普通的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或是药物和手术来矫正视力,视力障碍往往会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和社交等,低视力状况的改善对患者十分重要。
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下称《眼健康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我国眼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盲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证,我国消除了致盲性沙眼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但是,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低视力患病率仍在逐年增长。我国低视力诊疗康复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与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不同年龄段的诊疗康复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眼健康规划》提出,到2025年争取实现以下目标:一是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三是全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达到3500以上,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不断提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在论坛上表示,在“十四五”《眼健康规划》中,强化低视力诊疗康复平台建设,是搭建眼健康服务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提升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低视力门诊的设置率,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和眼科专科医院开展视功能评估、康复需求评估,制定并实施康复计划等低视力康复工作,推动完善眼科医疗机构与低视力康复机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低视力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的覆盖面,提高眼科医务人员低视力康复服务的能力。
低视力康复注意事项
在提到低视力人群的康复现状时,据中国残联康复部调研员陈森斌介绍,2022年通过对残疾人动态更新调查,全国需要帮助的视力残疾人有将近400万人,目前低视力康复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康复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服务供给能力较弱、服务效果还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低视力康复对于改善视力残疾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低视力防控重点之一包括了解低视力人群病因及发展变化过程,定期复查,由相关机构主动进行重点人群的宣贯,做到早防早治,尤其是提高对于低龄视障儿童预防的重视程度。
世卫组织(WHO)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仍然呈上升趋势。单从低视力角度来说,儿童一旦近视,如不控制任其发展到高度近视,将来很有可能发展为低视力和盲。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张周平曾对媒体表示,根据问卷调查,目前已诊断的视障儿童中,低视力儿童占视比超过一半,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和教育,将对提升未来生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现场一位眼科医疗行业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大众对低视力的误区有很多,其实很多低视力越早治疗效果越好,80%的患者接受治疗后都能拥有更好的视力。
除了早诊早治,视障人群的康复同样离不开辅具的开发供应和推广。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副主任史志强在论坛上指出,辅助器具已成为现代康复的三大措施之一,在低视力康复中辅助器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从盲杖、眼镜等基本型辅助器具到搭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运用高科技的辅助器具层出不穷,为低视力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通过不断赋能,为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创造了机会,让拥有独立自主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现实。小辅具架桥梁,在低视力辅具的帮助下,许多患者获得了上学就业的机会,重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至少有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