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北交所开市一周年:80万投资者拿红包!88家公司分红23亿元,21家公司回购上限超5亿

作者:王兆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1-15 21:09:46

摘要: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一周年。一年来,北交所贯彻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北交所开市一周年:80万投资者拿红包!88家公司分红23亿元,21家公司回购上限超5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一周年。一年来,北交所贯彻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截至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创新特征鲜明。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北交所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大股东增持等方式,积极与投资者共享成长收益,提升了投资者获得感和认同感。

据统计,21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七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创新活力与韧性十足

总体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努力克服疫情反复及复杂国际形势等诸多挑战,前三季度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体现了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韧性。

首先,总体业绩稳步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2.23亿元,同比增长21.30%,整体业绩稳步增长。

其中,第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39亿元,同比增长36.4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6亿元,同比增长20.90%,增幅较上半年分别提高3.23和2.0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业绩增速明显提升。

其次,上市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新三板和北交所资深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交所成功开拓了一条通过资本市场的普惠金融来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共同富裕的创新之路,高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上市难、融资难。北交所执行的是相比沪深交易所更低的上市财务门槛,惠及更广大优质潜力中小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上市机会。

目前,北交所已上市123家企业,累计实现公开发行融资约25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多元,相当于只用一家沪深大型企业IPO的融资金额服务了12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周运南指出,北交所市场规模初具,审核上市加速,目前已有123家上市公司,已发行待上市企业7家,领航计划和快车道计划正在推进,年内总上市公司数量将接近140家。

此外,北交所基础制度齐备,融资融券业务规则上周落地、北证50指数即将上线,其它制度改革正在路上,北交所将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加大特色制度供给,稳步推进交易机制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混合交易,推进转板,降低投资者门槛等,强化对市场投融资功能的支撑作用。

同时,随着投资者的增多、入场资金的涌入,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必将大幅提升,自然也给市场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和赚钱效应。

八成以上专精特新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

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微创光电等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连城数控等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达1亿元以上。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利通科技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8.58%;富士达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发布,标志着公司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着国际技术领先地位。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本身的专精特新属性,恰恰构成了“护城河”。通过打造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创新实力以及较高的市占率,保持自己稳固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产业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对国外制裁等负面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专精特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通过与产业链各方协同创新,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成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

据开源证券统计,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发布,4000余家中已挂牌或上市企业仅仅569家。其中创业板、科创板、主板分别有76家、77家、59家,北交所20家,新三板仍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最集中的板块,共337家,占比达59.22%。

这些企业总体来看,在体量方面整体较小但在盈利能力方面较高,例如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平均2021ROE达16.04%,因此财务指标较为适合在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

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上海为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集中度59.75%。中部省市如四川、湖北、安徽、河南等为第二梯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的扶植成果初现。行业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仍为热门,行业分布中前五名的公司占73%。

持续推进流动性改善

在周运南看来,北交所在“良好开局”的同时,也存在市场流动性“开局不利”的困境。最真实的写照就是每日成交金额低迷,这也是当前北交所最突出的问题,直接导致北交所大盘的整体走势持续下行,影响了市场信心,打击了投资者参与热情,降低了市场各主体的获得感。

自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首日成交95.8亿元后,成交金额每况日下,并在9月9日创下2.78亿元历史地量,目前在10亿元附近徘徊。

周运南建议,北交所要提高市场流动性,可以从四方面发力:一是丰富投资标的,即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要上规模,让投资者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和交易可能;二是上市公司高质量的成长性,“投早投小投新”,企业的持续性成长才是北交所最大的投资红利;三是便利的交易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市场制度特别是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欲望;四是充裕的交易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扩大投资者特别是大型长期机构投资者队伍,吸引观望资金流入,创造更多赚钱效应,提高交易成功率和频率。

此外,流动性“开局不利”困境还有一个写照就是10只北交所主题基金业绩整体表现不佳,均持续跌破1元净值,目前其中最低为嘉实基金的0.6566元。

周运南指出,自精选层2020年7月27日开市已28个月,目前北交所上市企业123家,整体上市速度有待提高。随着北交所配套改革政策逐步完善以及新三板分层制度改后创新层的大规模扩容,北交所的上市步伐将会加快,质地也会越来越好。上市公司质地决定着交易所的质地,所以北交所也迫切需要上市一批高质量的企业。

为此,可以从质和量上实现齐升。周运南建议,给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更通畅的北交所上市“快车道”;尽快落地领航计划,吸引更多新增企业挂牌新三板并直通北交所,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子公司来北交所。

此外,适度放开行业限制,积极接纳无法申请科创板、创业板但又不属北交所负面清单的行业公司。

“从精选层到北交所2年多时间里,直到9月19日才出现首家上会被否企业,目前也只2家上会被否,要勇于对带病闯关、卡位申报的问题企业直接说不,缓解排队压力,提高发审速度。”周运南如是说。

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开市一周年,期待未来北交所会有一个全面政策的提升和改革升级,且逐渐推进。同时,在市场的投资端和融资端实现全面快速的提升,加速市场化且日趋成熟。

付立春坦言,现在北交所市场整体上发展比较平稳,未来可以全方位去加快。首先,在制度建设上,可以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不光是现有的一些制度,要加快推进一些制度创新,让北交所走在注册制和改革的最前沿,实现全面制度的更新与改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次,在融资端,IPO、再融资,以及各种其他形式的融资,包括债券等开展多个试点,在企业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等方面实现更多的提升。

第三,在投资端,机构投资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公司此前的一些股权融资,即PE/VC端,有快速提升的潜力;二级市场上,市场的活跃度、交易频率、换手率等方面也有提升的可能性。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