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高温下,大佬王石“趁热”押注碳中和,易方达、富国等43只基金680亿抢滩「投资风向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邱利 北京报道
一次极为罕见的高温热浪,正在席卷整个北半球,欧洲多国遭创纪录高温袭击。
英国发布历史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最新数据显示,本轮西班牙高温热浪天气已导致510人死亡;意大利北部则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极端高温再次敲响气候变化警钟,全球共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面对全球性极端天气,中国气象局指出,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超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其中,中国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大放异彩,为全球减碳减排冲锋陷阵。
全球变暖危机下,碳中和大势所趋,作为投资风口,公募基金集体布局碳中和相关主题产品,旨在把握“双碳”背景下的十万亿赛道投资机会。据统计,目前市场上以“碳中和、低碳”为主题的基金共有43只,合计规模近680亿元。其中,备受瞩目的是首批8只碳中和ETF。
首批8只碳中和ETF受资金追捧
7月27日,首批8只碳中和ETF已经全部上市交易,获得市场疯狂追捧,国内碳中和市场迎来百亿增量资金。此前,于7月19日率先上市的易方达碳中和ETF、南方碳中和ETF、富国碳中和ETF在4个交易日内均突破10亿成交额。富国、南方两家公募基金旗下ETF首日均取得成交额超5亿的优异成绩,刷新今年上市ETF首日成交额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8只碳中和ETF发行方均是头部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富国、工银瑞信、南方、招商和大成基金。其中,易方达碳中和ETF规模最大,超42亿元;南方基金旗下产品“碳中和ETF南方”规模超32亿元,排名第二;其余6只基金,规模最小的也有5亿元。
具体而言,8只碳中和ETF跟踪的都是SEEE碳中和指数,从走势上看,该指数在同类型指数中领先。Wind数据显示,自基日以来,截至2022年7月27日,SEEE碳中和指数累计涨幅110.26%,三年年化收益率超30%,2022年以来涨幅为-7.63%,优于同类型指数及沪深300。
从“SEEE碳中和”成份股信息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前十大成份股依次是: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比亚迪、紫金矿业、长江电力、东方雨虹、海螺水泥、通威股份、恩捷股份、TCL中环。部分个股表现十分亮眼,年初至今,锦浪科技涨幅超57%,上机数控涨42.06%,TCL中环涨31.62%,通威股份涨25.83%。
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电动汽车、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碳中和细分板块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占据先发与主导优势的产业,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十分明显。
刘继茂认为,可以通过创新性制度安排,以市场化原则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金融服务,探索现代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双碳领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挖掘环保或新能源项目而已,但深层真实逻辑是,最有价值的双碳项目,一定是能产生可交易的碳资产项目,碳资产(配额或CCER)本质是社会减少排放的量,只有减量才能作为该资产的供应量,那么很明显,那么这个碳资产,就是供应量有限的。一个可交易的类金融产品,供应端有限制了,需求端呢?需求端不仅仅是制造业需要购买来抵扣排放了,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已经把消费场景纳入控制排放类别。因而选择双碳这个赛道,而且在赛道中关注能产生碳资产的项目企业,就是基于宏观经济走向的大逻辑。
71岁大佬王石押注碳中和
不仅是公募基金,VC/PE集体围猎“碳中和”,中金资本、红杉、高瓴等知名投资机构都相继设立规模惊人的碳中和产业主题基金。6月中旬,高瓴推出碳中和新基金落地南京,预计规模40亿元,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生活等方向。
另一边,昔日房地产大佬王石也在悄悄布局“碳中和”商业版图。71岁王石重出江湖的消息一直备受资本市场瞩目,作为万科曾经的掌门人,王石近几年经常以攀岩、赛艇、公益等活动出现在大众视野。
7月7日,深石资本与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签约设立“深石海南绿色产业升级投资基金”,规模不超过50亿元。据悉,该基金为海南目前预期规模最大的、专门投资绿色产业的基金。
而深石资本正是王石创立的投资平台,在碳中和投资领域布局颇多。深石资本的首次亮相在王石发起的香港首只碳中和SPAC之际,4月8日王石与亚投资本联合成立的SPAC公司Destone Acquisition Corp(简称“深石收购”)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王石曾在今年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上表示,一定要认识到,碳中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美好生活,“建筑本身的绿色低碳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建筑交付使用后的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范围更广、排放量更多。这部分碳排放占据每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两成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碳中和主题周期长、延展性高。在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指引之下,碳中和未来相关产业的延展性非常丰富,可以跟各行各业都进行一个加速融合阶段,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会有一个飞速发展。不仅是从生产端,还包括相关金融环节、技术改造、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都会跟碳中和有个密切的融合过程。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