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半、目标也要过半!多地车企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01 14:02:3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上汽集团四大品牌3500余辆整车下线!特斯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开启双班制!一汽-大众长春基地产量恢复至100%!……随着各地车企复工复产号角的吹响,车市重现曙光。
此前,全国乘联会预计,2022年全国乘用车零售量累计同比将下滑6%。而随着车企的快速复工复产和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的出台,乘联会将该数字调整为同比增长4%。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整车制造生产逐步恢复带来渠道供应改善,政策驱动下的车市必将快速回暖,今年车市预计6月-12月将呈火爆状态。
上海:6月将全面进入生产常态
5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共包括八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提出支持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企业以点带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汽车产业链上仍缺失的环节将被快速弥补。
早在半个月前,上海汽车产业链已进入了加速恢复运转的状态。《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占浦东新区汽车产业规上工业产值90%以上的21家汽车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700多家一二级供应商已复工90%以上。在上海的另一汽车重镇嘉定安亭,全镇50强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返岗人数超2.5万人,汽车产业整体产能恢复至60%。
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自4月18日基地开启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以来,已有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四个品牌在内的3500余辆整车陆续下线。其中,智己汽车临港工厂已于5月27日开启了双班生产,正式复工复产。据悉,首批智己L7用户的订单车辆已经陆续在临港工厂下线,后续的订单正在加速生产下线和报交。
特斯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则由原来的单班制增至双班制,这也意味着特斯拉产能进一步提升。特斯拉自4月19日复工复产以来,由于人员限制和物流等因素,维持了一个月左右的单班生产,直至5月23日,特斯拉开始进行双班生产。5月24日开始,特斯拉上海工厂日产量恢复至2600辆,较5月中旬产量提升近一倍。
上海沿浦是国内汽车座椅骨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31日一早公司发布了全体员工6月之后进出厂区的详细操作流程,并确认了全面复工复产的人员名单,做好了6月1日恢复常态化生产的各项准备。上海沿浦称,在各项政策举措的有力支持下,公司复工后的产销有望稳步提升。主要从事底盘零部件和汽车空调压缩机业务的北特科技也表示,目前物流通畅,排产也较为平稳,产品交付量较4、5月的平均水平增长约20%,“虽然4、5月公司业绩有所下滑,但6月有望达到今年年初时的预算水平”。多家上海汽配行业上市公司均表示,预计6月后公司的生产基本恢复至常态,对后续的经营业绩较有信心。
长春:开足马力抢跑下半年
地处东北工业重镇长春的一汽集团,在复工复产后则全面打响了与时间赛跑的大会战。据长春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汽五大主机厂及502户一级供应商、仅用时5天实现全部复工复产,单日整车生产能力从4月13日的100辆到4月16日突破500辆,再到5月14日突破5700辆……截至目前,一汽在长春整车生产基本达到满产状态。
5月初,一汽-大众召开“聚焦奋战六十天,全力打赢上半年”动员大会。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表示:“我们相信时间是可以抢回来的。全面复产后,一汽-大众坚持咬住全年目标不放松,带动全体系900家供应商及全产业链抗疫抢产,这也是我们作为汽车行业领军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生产总监高大伟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5月份以来组织了近1.9万名员工和合作伙伴开始点对点通勤,最大化组织生产,在这期间频繁打破生产纪录,“复产后,一汽-大众在5月8日开始了2班次生产,紧接着在5月11日又实现了长春基地接近100%产量恢复的阶段性胜利”。
一汽-大众明确提出,要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坚决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虽遇产销挑战,一汽-大众表示今年的产品投放计划不会有变,5月20日奥迪MEB平台电动车Q4 e-tron开启预售,捷达品牌两款新车焕新上市,次日大众全新宝来在华东基地正式下线。今年,一汽-大众有9款新车将按照原计划投放市场。
一汽及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关经验,也有力带动了各产业有序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剔除因季节性、市场因素暂未复工的企业外,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8%,省内500户重点企业实现应复尽复。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复工复产后部分车企仍面临生产难题。近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急求芯片”的“可达鸭视频”,并介绍,“一辆智能汽车芯片的绝对数量在5000颗以上,涉及几百种。但缺少的芯片,很多是专有芯片。”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汽车芯片短缺等问题深刻反映出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对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场复工复产面前,首先考验的是经过30年汽车产业建设,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链的基础与韧性;其次考验的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汽车企业是否掌握了长效、科学的管理体系与能力;再次考验的是中国汽车人攻克难关的精神与智慧;最后考验的是先进的生产方式、管理工具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实践。”在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看来,这些考验将转化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为产业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