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

作者:于玉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5-17 13:50:03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5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进行介绍。

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5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进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转向整体发展观,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

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最为明显的则是,高等教育规模大起来了。《华夏时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中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吴岩在会议上进一步表示,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实力强起来了。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据了解,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建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起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

“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四个服务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谢维和还表示。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

除了规模、实力的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更是优起来了。

一方面,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据吴岩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高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高校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依托共建机制,首批“双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总计超660亿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经费总计超1000亿元,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会同相关部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夯实办学基础,“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实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每校由中央财政支持约1亿元。深化对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十年来,陕西省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实现格局性变化。“高等教育总投入由360.4亿元增长至627.7亿元,增幅74.2%,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达1.68万元,教育始终是全省最大的民生支出;近十年高校增编7500余名,近两年下达周转池使用计划1800余名,改革政策红利不断显现。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显著改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广泛应用,一大批校园建筑成为区域性文化地标。”刘建林还表示。

据记者了解,十年来,陕西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显著提升。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居全国第4、第7,西部第1;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申报成功率100%,4所院校入选高水平高职学校,位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陕西高等院校累计获国家三大奖166项,“十三五”期间高等院校获奖数保持全国前六,高校获奖数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3.23%,2021年度获奖占比更达到了73%,高等院校已成为陕西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

过去十年,教育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教育应答、时代应答。

在深化新工科建设方面,吴岩介绍,全面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以院系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推进建设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据记者了解,2020年5月,教育部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重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着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随后,华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以鲲鹏昇腾华为云等根技术为核心培养计算机人才,提升了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帮助高校学生了解产业实际场景,持续开展华为专家与高校师生面对面,仅2021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华为举办了百余场“校园行”活动,200余名华为产业专家走进学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师生超过1.6万人次。

曾伟胜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产教融合工作,将成果和经验推广到更多高校,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一条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