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宣布“消费者业务”更名 华为抢滩商用市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过去十年,我们华为消费者业务一直聚焦消费电子领域。今天,我们改回到十几年前的华为终端业务,是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消费电子,还要面向行业、政府,提供商用产品。”4月20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线上发言中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这样说。
事实上,不止是华为,也不只是终端,疫情、5G、数字化……越来越多的因素在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线办公场景乃至它背后更大的商用市场,都日益成为诸多消费电子企业希望踏入的河流。看起来,这个市场或许不用拼绚丽的工业设计,也不用追求更小纳米的芯片,但这个市场有它自己的玩法。
全面进军商用
从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并不是华为的一个突然动作。
《华夏时报》记者从公开资料看到,余承东至少在数日前“撤回”AITO新能源车年销量30万辆目标时,已经用到了上述这个新身份。
而在今年3月28日发布2021年年报时,华为虽然在介绍各分部收入时,依然是以消费者业务来命名。但在内文详细介绍时,却显示了“终端业务”这个名称。年报显示,截至2021 年底,华为终端全球月活用户超过 7.3 亿。
华为也并非首次涉足商用领域。
去年年报显示,2021 年其有多款搭载 HarmonyOS 2 的产品发布,还有多款手机、平板完成了 HarmonyOS 2系统的升级。据记者了解,HarmonyOS 2是华为基于开源项目 OpenHarmony 2.0 开发的面向多种全场景智能设备的商用版本。
但相较于去年年报中“终端业务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提法,在余承东4月20日的发言中,商用产品已经被提升到与消费产品平分秋色的地步。
据余承东介绍,未来华为终端业务将全面覆盖消费产品和商用产品两大模块,消费产品继续聚焦服务大众消费者,商用产品则专注于服务政府及企业客户,重点为政府和教育、医疗、制造、交通、金融、能源等六大行业提供商用办公解决方案。据他透露,美的集团就采用了华为的B系列电脑。
在这背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并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
而疫情以及数字化提速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也让商用市场出现新需求和新增长。以PC为例,远程教育及办公等新需求,让PC逐步跳出了场地限制,也有了更细分的赛道。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华为终端宣布全面进军商用,让业务目标更加明确,“重点突出能够让华为未来竞争战略体系更加明晰,团队也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另一个市场
寻找增长市场,是华为终端业务宣布要全面进军商用市场的一个重要理由。
财报显示,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在去年收入2434.31元,比第一名运营商业务少了约400亿元,是第三名企业业务收入规模的两倍多。但是与它自己相比,华为消费者业务去年的收入规模,同比缩水了近50%。
在供应链上受限,是华为消费者业务遇挫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华为整体也都在向B端转型。去年,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已经占据了华为收入的六成。而在华为三大业务中,也只有企业业务的收入在去年实现了正向增长。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主力是手机,发展受高端芯片限制,商用领域的主力则是电脑和解决方案,暂时没有禁令,他认为华为在这一领域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
他同时认为,商用市场的痛点在于客户定制化程度越来越高,“华为在这个领域有一定基础,近年来在软硬件方面也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应该能够打破原有格局,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
但需要提及的是,全面进军商用,意味着要进入一个与华为擅长的消费者业务所不同的市场。
一个PC领域的例子是,IDC对今年一季度全球个人电脑的统计数据显示,联想当期以22.7%的份额位居第一。它的身后是惠普、戴尔、苹果与华硕。而其他厂商则合计占据约20%的商场份额。
张孝荣认为,华为在商用市场面临的竞争主要来源于联想集团和其它传统国内IT企业,“这个行业早就红海化,市场格局固化。华为面临的竞争不比消费者业务小,要做一个破局者,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盘和林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商用终端的用户较为集中,表面上竞争激烈程度更低,也对用户有一定的定位和分层,但实际上当前商用终端领域和消费者终端领域的门槛界限逐步减少,“消费者终端的普及也可以推动商用终端领域的发展,商用终端经常面临消费者端的渗透。”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