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3亿新市民保障需求待满足 多地银保监趟路子探索解决方案

作者:吴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4-15 17:53:03

摘要:自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后,各地银保监局也在逐渐细化落实银保监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部署。新市民群体正受到监管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3亿新市民保障需求待满足 多地银保监趟路子探索解决方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自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后,各地银保监局也在逐渐细化落实银保监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部署。新市民群体正受到监管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可以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创业的创业失败保险、就业的职业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住房的房屋保险及责任保险以及购买的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教育的教育金保险、各种类型的医疗健康保险以及养老的年金保险等。”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市场现有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现有的保险产品可以覆盖这些保险产品,只是现有的产品不是专门针对新市民群体特意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因此针对性不强,费率及条款需要进行一些微调,以更加适应新市民的需求。

3亿新市民面临的问题

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按照我国14亿的总人口来计算,新市民占比超过20%,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是新市民的主要构成。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农民工、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的词语出现并指代这一群体。但类似农民工之类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身份色彩,于是2000年后,青岛、西安等地纷纷将这一群体称为新市民。

4月15日,在国新办召开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指出,新市民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改善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找准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之所以说是难点,有些新市民过去叫农民工,农民工一代、二代,到现在发展到三代,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城市生活,的的确确面临很多困难。

杨泽云向本报记者表示,新市民群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拥有居住地户籍时间较短的,一般是通过教育、投资、婚姻等渠道实现移民,并在非出生地长期工作或学习的新市民,是较为典型的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比较典型的就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创业群体。

第二类是劳动力移民。主要是通过非正式工作的渠道来实现自我的劳动力区域转移,并在城市中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再生产工作。一般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对固定的住所和比较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源,且长期定居于所在城市,但没有居住地当地户籍。这个群体常被称为“外来人口”、“外来务工者”、“打工者”、“农民工”等称呼。他们受制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即使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但仍难以获得老市民群体所享有的城市社会权利。

第三类是城市市郊的失地或被征地农民。

实际上,早在2005年,一些学者就用“新市民”这一名词研究由城郊失地农民产生的新市民群体。此次新定义的新市民增加了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群体,这一群体包含了部分外地城市户籍进入本地就业或生活的居民。但这些新市民所面临的问题仍然相同。

新市民在享受一些市民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杨泽云向本报记者表示,一是新市民的人力资本较低。以新市民群体之一的“快递小哥”为例,2019年北京团市委发布的《北京市“快递小哥”群体调查报告》显示,快递小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占比28%,高中占比62%。而根据《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有4.2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同时,新市民没有城市户口,而是以“暂住证”等作为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凭证;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产生活方面有别与老市民,并处于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

另外,农村生活中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城市生活中的生人社会。农村的乡土社会是一个趋于同质的熟人社会,村民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人们相互熟识。而城市社会是一个异质性的生人社会,特别是对于新市民而言,他们的社会关系单一,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认识的成员人数较少,甚至邻居之间互不相识。其后果是邻里交往缺乏、社会网络中断、社区认同缺失。

不仅如此,新市民虽然从地域上生活在城市中,但实质上并没有转变为真正市民,新老市民之间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仍然是二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都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隔离,使得新市民所遭遇的社会风险骤然增大,成为受城市和乡村双重排斥的“弱势群体”。

保险机构如何服务新市民?

为解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今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通知》,鼓励并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4月6日,银保监会在《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及,银行保险机构应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针对进城农民金融需求特点,研发专属产品。

据了解,在新市民的就业分布方面,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是新市民尤其是年轻新市民就业的主要行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市民群体非常庞大,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就业的年轻群体,由于是灵活就业形态,很多都没有五险一金,对疾病和意外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而商业保险可以针对性弥补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问题,为其生产生活兜底。

“另外,与其他群体相比,新市民群体有自己特定的风险保障需求,保险公司需要研究这个群体的需求,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有效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如针对快递、物流、家政、建筑施工等新市民就业较多的行业,开发更多的专属保险保障产品。新市民有着较强的住房保障需求,而保险资金期限相对较长,可以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去参与租赁房或者保障房的建设,为新市民提供住房保障服务。”朱俊生说道。

4月11日,在银保监会召开的“新市民金融服务媒体通气会上”,北京、山东、广东、重庆等多地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详解各地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经验做法。

据北京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威介绍,北京银保监局指导辖内保险机构重点围绕快递物流、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行业研发专属保障产品,如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建工意外险、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险等。同时,为新市民住房租赁提供家庭财产保险、出租人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等。另外,北京普惠健康保发挥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有效减轻新市民医疗费用负担。

广东银保监局则着眼于金融服务与新市民就业、住房、医疗政策之间的衔接。据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吴庆介绍,为加大对新市民住房的支持力度,佛山银保监分局指导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在全国首创“政府+保险+科技+服务”的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此外,广东银保监局还联合政府部门率先将新市民纳入广州惠民保“穗岁康”的保险保障范围。

在杨泽云看来,从市场现有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现有的保险产品已经覆盖新市民所有需求领域,可以应用于新市民群体。例如近两年全国各地十分火爆的“惠民保”,具有保费低、保额高的优势,但该类产品一般要求拥有当地社保。然而新市民群体要么非居住地户籍,要么非正式就业,难以参保当地城市的社保,从而无法投保惠民保,让这些新市民回到其户籍地投保惠民保,也不现实。因此,若保险公司能够针对新市民的特点进行费率、保险责任等方面的调整,以适应新市民的保险需求,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各地银保监局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获取的调研结果来看,还存在诸多难点。如福建银保监局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抵质押资产不足、收入与还款不匹配、信用信息欠缺、金融知识与意识较为匮乏等金融资质缺陷,这也致使金融机构在收益成本匹配、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障碍。

此前,广东银保监局在召开的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有银行保险机构代表围绕新市民流动性大、信用数据缺失、新市民群体金融需求差异较大等问题进行交流反馈。

不过,针对上述难点,已有地方银保监局联合当地政府、保险机构做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如福建银保监局采取“一司一策”的特色方案,选取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保险公司结成共保体,在三明为新市民提供起付门槛低、赔偿比例高的“普惠医联保”产品,并提供线上免费诊疗、就医直通等增值服务。

河南银保监局采取“一行一司一品”产品创新专项行动,推出“新市民贷”、“新市民保”等契合地方新市民金融需求的特色产品。

宁波银保监局则指导当地保险机构创新推出“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依托宁波市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管理机制,为量化积分30分以上、年龄16-60周岁的新市民,提供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住院津贴、家庭财产等多重保障。据介绍,该险种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梯度补贴、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广,前期在宁波镇海区试点,逐步惠及全市500多万新市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