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明确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专家称二季度降息概率大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31 16:40:1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货币政策例会具有“风向标”意义,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业内专家表示,会议明确了货币政策的稳增长取向,有助于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首次例会。在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同意余蔚平、康义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邹加怡、宁吉喆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此外,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方面,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然而,当前国外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年初宏观数据偏强,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基数(以两年平均增速衡量)较低,以及一些短期因素波动影响,部分数据可能有待核实修正,并不代表经济下行压力得到根本缓解。
在3月29日召开的国常会明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也印证了这一点。
会议还提出,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基于此,王青认为,考虑到俄乌战争正在大幅推高原油、天然气以及部分有色金属等上游工业品价格,加剧中下游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国内疫情则会对消费、投资甚至出口形成一定不利影响,加之上年同期基数走高,预计3月主要宏观数据会出现一定幅度回落,稳增长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且迫切性正在增加。
降息最快4月落地
会议提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推动公开市场操作和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的中标利率下行,并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目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7%、4.6%,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45个和0.20个百分点。
尽管3月,MLF利率和LPR均维持不变,这让市场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有所弱化。
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货币政策仍存在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维持宽松的取向,另一方面则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货币政策的最大效能。除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支持之外,总量性工具、改革降成本措施也不能缺席。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建议,通过降准、降息等举措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负债,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为制造业等领域提供长期贷款,稳定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还有发力空间,二季度降息降准都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内,其中降息的概率正在增大,其中前者最早有可能在4月落地。” 王青表示。
此外,会议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频繁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业内人士认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进一步发挥精准滴灌的重要作用。
“预计3月信贷规模和结构可能仍不理想。未来货币政策整体边际放宽,叠加各项结构性工具做好‘加法’,将是政策面的两个主要发力点,其中以降息降准为代表的总量型政策工具或更受倚重。”王青补充道。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