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总结过去5年工作,全面回顾20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总结残疾人事业发展基本经验,确定今后5年乃至20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二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修改中国残联章程;三是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
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大会,是对全国8300多万残疾人福祉事关重大的一次大会,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一次大会。正如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同志在“中国残联举办党组中心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训班”上所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已明确提出了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前,全国共有8300多万残疾人,他们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任何人一样享有做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的问题,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之时,更多地关注困难人群的生产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促进残疾人的生活改善与精神富足,对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都是关键之处。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下,残疾人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残疾人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教育权利的保障更加扎实,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2008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残奥健儿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的佳绩,都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有了更新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当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全国现有残疾人涉及2.6亿的家庭人口,因此,残疾人是否能够达到小康标准,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就会不全面不完整。根据今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及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我国残疾人的各项事业将会具有更大发展,对国际社会残疾人权益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将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就残疾人事业发展而言,在战略目标层面,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制度建设层面,要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层面,要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要发展残疾人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要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加快无障碍建设,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工作全局,就能逐步改善残疾人生活和工作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环境,让残疾人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