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货币政策五年之变:总量和结构双轮驱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11 13:36:5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货币政策的变化牵动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亦是每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并将“稳增长”贯穿2022年全年。
由于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显得尤为关键。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后续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迫切需求等情况下,还会有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落地实施。
货币政策的五年嬗变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包括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中,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为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2018年下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力度持续加大,相关金融措施迅速汇集。其中,央行通过四次降准、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灵活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等措施,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较2018年,2019年货币政策不再提“中性”一词,但“总闸门”表述再度回归。而“不搞‘大水漫灌’”多次成为当年的关键词。
2019年开年,央行就宣布,1月份分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彼时,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2019年货币政策的重心仍在疏通政策传导渠道,重点支出民营和小微企业,实现“精准滴灌”。
2020年,针对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年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由“松紧适度”改为“更加灵活适度”,并删去了2019年“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提出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回顾2020年,我国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有力支援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此外,在多次提到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下,央行在2020年共实施1次全面降准和2次定向降准。
其中,2020年1月6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亿元。
在2020年3月降准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
在2020年4月定向降准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作为疫后重建的第一年,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经济和政策信息格外重要。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央行连续第二年进行全面降准,分别于7月15日和12月15日面向金融机构(不含已执行0.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2.2万亿元,用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3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这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其开设的“关注‘两会’共话金融”专栏发表文章时指出,在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并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将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现如今,随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明确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在总量措施上,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在结构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在利率政策上,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虽未直接提及“降准降息”,但要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这意味着接下来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方向进一步发力。
今年年初,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确立了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立场,货币政策将实现从总量上充足发力、从方向上精准发力、从时间上靠前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整体而言,前期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实现向宽信用的转换,后续宽松依旧具备条件。
“‘总量功能’是指要适度提高信贷、社融及M2等总量金融指标增速,主要体现逆周期调控要求。‘结构功能’是指要引导信贷等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王青指出,在2021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前,发挥货币政策结构功能是重点;下半年伴随稳增长需求增强,发挥总量功能受到重视。
而政策工具使用上,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央行创新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
“在此基础上,今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迫切需求等情况下,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温彬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