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专家认为二季度有降准降息可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05 16:57:4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了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对重大宏观政策做出安排部署。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货币政策虽未直接提及“降准降息”,但要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总量功能’是指要适度提高信贷、社融及M2等总量金融指标增速,主要体现逆周期调控要求。‘结构功能’是指要引导信贷等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2021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前,发挥货币政策结构功能是重点;下半年伴随稳增长需求增强,发挥总量功能受到重视。
王青分析认为,此番提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这实际上意味着接下来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方向进一步发力。
“为应对三重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发力支持稳增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央行连续两次全面降准,优化银行资金结构,下调逆回购、MLF、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LPR两次累计下调15个基点,新增支小再贷款,推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接续实施两项直达工具后续安排等,总量和结构政策工具并举,对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仍是影响经济下行的主要表现,为此,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温彬坦言。
同时,报告明确要求“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和“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就流动性而言,今年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1月,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创单月统计新高,社融增速已经触底反弹,宽货币逐渐转向宽信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逆回购、MLF操作等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也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就利率而言,温彬分析称,今年将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一方面,可以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仍有空间和必要,这样不仅会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从而引导LPR下降,而且有助于引导广谱利率水平下降。”
考虑到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以及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王青认为二季度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实施降准降息的可能。
王青指出,降准是当前缓解银行中长期流动性瓶颈,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重要政策工具(另一项是增加MLF操作规模),而MLF降息则是带动LPR下调,进而“推动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最有效手段。着眼于稳定房地产市场运行,顶住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仍是货币政策集中发力期,主要目标是量价配合,既要将社融、信贷增速适度提上去,又要引导市场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降下来,即宽信用和宽货币同步推进。
“下半年经济回暖后,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有可能回撤。”王青补充道。
此外,谈及人民币汇率方面,温彬表示,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俄乌地缘冲突升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的特征进一步显现。
而政策工具使用上,温彬指出,近年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扩容,央行创新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部署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后续安排。
“在此基础上,今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主体迫切需求等情况下,更多形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望出台实施。”温彬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