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惠民保”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政府支持和推动有待加强「聚焦2022全国两会」

作者:吴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01 21:34:13

摘要: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多份提案,其中一份为《关于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惠民保”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政府支持和推动有待加强「聚焦2022全国两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多份提案,其中一份为《关于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的提案》,此提案中,孙洁表示,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惠民保是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上的普惠型城市定制保险,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但孙洁也指出,目前,我国惠民保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支持和推动上仍有待加强。

2020年初以来,“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以“惠民保”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并在全国迅速铺开。截至2021年12月,全国27省的200多个地级市推出上百种惠民保类产品,累积参保人数近1亿人。“惠民保”的井喷式发展,反映出我国民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对健康保障的巨大需求。

孙洁认为,作为一种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实现。“惠民保”具有低价格、低门槛、高保障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居民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高额医疗负担。对于低收入群体、带病体、老龄群体,“惠民保”提供普惠的保障选择,在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有利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惠民保”在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之上,为参保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医疗费用报销;在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之外,又将非标体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弥补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缺口。

三是有利于促进普惠保险供给创新。“惠民保”在全国迅速铺开得益于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的良性互动,是“普惠型政企合作”的成功样板。“惠民保”的“共保体”承保模式,具有防止恶性竞争、整合多方资源、降低推广成本、提高议价能力等多种优势,有效平衡了风险与普惠的关系,对于后续普惠保险供给创新提供了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惠民保”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支持和推动上仍有待加强。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惠民保是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上的普惠型城市定制保险。从目前开展的模式来看,大多由各地政府主导,联合保险公司和第三方运营平台,搭建地区性的惠民医保方案,分层次解决民生的医疗问题。

在孙洁看来,惠民保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将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逆向选择问题。城市普惠险因为保障的主要是大额支付的风险,因此通常设置较高免赔额。年轻的健康人在参保后很可能因得到赔付而降低续保的动力;反而是具有疾病和明确花费的带病人群会积极续保,使得城市普惠险也面临“死亡螺旋”的风险,赔付率不断攀升。

二是保险公司经营积极性的问题。部分城市政府对赔付率要求高,对保障责任要求高,而宣传力度不足,或缺失对保险公司超赔的风险补偿,使得部分保险公司面临亏损风险,长期经营的积极性下降。短期医疗险长期化、稳定化、可持续性的问题值得追踪。需要关注到期之后如何运行,承保规则、保费是否将进行调整等,是否下一年度根据理赔进行升级附加保障,对下一年度续保的影响。三是产品定位。目前较多产品形态雷同、定价较为粗放,如何与医保局深入合作,结合城市医疗数据制定更精准的产品,做到一城一策,实现产品差异化。

因此,孙洁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惠民保”的积极作用。一是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经营参与主体的资质标准,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盈亏平衡补贴机制、跨区域服务和结算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确保“惠民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经营。

二是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按照确保用户隐私安全、最小化可用、数据脱敏等原则,打通传统医疗机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为“惠民保”产品的精准定价和迭代演进、“惠民保”与其他商业保险的保障优化组合以及实现精准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建议建立多元化筹资通道,通过个人支付、企业支持、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形成广覆盖的保费来源;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定向型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跨地域融合发展路径,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分摊,提高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