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28万亿银行理财迈入净值化时代 向养老、双碳等领域转型

作者: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1-05 23:12:27

摘要:净值化管理、限制非标、打破刚兑......约28万亿的银行理财市场,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保险、券商等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

28万亿银行理财迈入净值化时代 向养老、双碳等领域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新年伊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正式开启。

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近3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金融生态进入到新发展阶段。

净值化管理、限制非标、打破刚兑......约28万亿的银行理财市场,回归资管业务本源。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保险、券商等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

在“破旧”的同时,银行理财不断“立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向养老理财、科技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转型。

在新一轮大财富管理的大潮中,各资产管理机构将逐鹿群雄、各显神通。

银行理财走入真净值时代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

自此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时代大幕缓缓拉开。资管新规过渡期原本将于2020年年底结束,后因疫情因素,延长至2021年年底。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理财业务政策密集落地,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为28万亿理财产品的平稳转型“保驾护航”。

从理财产品销售管理、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到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涵盖了理财业务的销售制度、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各环节,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2021年12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治理架构与管理措施、投资交易管理、认购与赎回管理、合作机构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理财产品销售门槛降低、新型产品层出不穷、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场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净值化转型下理财产品与金融市场关联度增强,《办法》是专门针对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理财公司制度规则体系,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切实强化流动性风险管控,避免风险跨市场、跨产品传染。

2021年9月,6家大行及理财公司新增理财产品被要求以市值法估值,同时存量也需要整改。银行理财产品彻底告别伪净值。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当时分析表示,从微观调研的情况看,某些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的摊余成本法产品占比较高,比例在15%至20%之间。据估算,通过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不包括现金管理理财产品,在4万亿元左右。

摊余成本法估值,即由资产收益平均摊至每日,会导致产品净值均匀变动。银行以此来人为地“调节”收益率。

这般操作之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无法真实反映收益率和风险,反而强化了理财投资者“刚兑”预期,与资管新规相悖。

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部分资管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过度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投资金融资产,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而缺少风险自担意识。

监管政策迭出背后,核心要义是推进理财产品真净值化转型。

此外,各家银行积极整改不合规的理财产品。多款银行理财“老产品”在去年年底前被清退。

2021年11月15日,有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其收到工商银行的短信提示到“根据按照监管部门对传统理财产品的整改要求,根据‘个人增享净值型理财产品’说明书约定,我行将于近期终止该产品。”

此时,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产品已经终止销售,要下架了,可以主动赎回。这款属于老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规定。”同时,他表示,现在全行有传统产品压降的要求。

与此同时,光大理财发布公告,为响应监管要求,阳光稳健一号已完成产品清算,光荣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由原管理团队运作管理的,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阳光金稳健一号也已平稳运作2年有余。

光大理财相关人士提到:“阳光稳健一号”在一些资产嵌套等问题上不符合监管要求,如果进行产品改造的话和月添利等产品相似,所以没有改造的必要。

民生银行也宣布终止几十款理财产品,产品属于“非凡资产管理翠竹2W理财产品”“非凡资产管理翠竹26W理财产品”等一系列;华夏银行提前终止“增盈天天理财增强型”等十余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开放式理财产品。

在制度保障下,经过近3年的过渡期缓冲,资管新规的实施已经相当平稳,市场对此也由充分预期。

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新规最初发布的时候,市场担心资管规模压缩,投资方向被限制。但在缓冲期内,从机构的实施情况来看,新规限制的恰恰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非标融资、交叉投资,期限套利、风险不对称等。整体来看,市场已经做好了准备,新规落地执行后不会搅动资本市场太大波动。

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此前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净值型产品规模稳步上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

新兴领域成为银行理财转型“蓝海”

2021年,银行理财一方面加快净值化转型步伐,另一方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向养老理财、科技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转型。

去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养老金融产品完善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四地四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业务开启。

此后,12月6日,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试点机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地正式发售。产品均为五年期封闭运作,风险等级为二级或三级,业绩比较基准5%-8%之间。

首批养老试点产品受到投资者热捧。其中,建信理财“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1年第1期,仅用半天时间,募集金额就达到20亿元;招银理财“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1号”也提前结束募集,募集时长共计10天,募集金额80亿元。多家银行表示将逐步丰富养老理财产品线。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批养老理财产品推出标志我国“真”养老理财产品市场起步,为市场树立产品“样板”。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迎来战略风口。ESG理财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去年,交银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建信理财等都先后推出了ESG相关理财产品。

华夏理财总裁苑志宏曾表示,在变革过程中,银行理财应为社会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双碳领域内主动布局投资赛道,提升理财投资收益。今年5月,华夏理财已将ESG投资理念全面嵌入产品、投资、风控等各业务环节,实现了公司层面的ESG全面融合。

兴银理财投研部门负责人表示,ESG策略不仅在风险控制层面更加稳健,还有助于发现内在价值更高的企业,从而改善投资的未来回报。长期来看,在考虑综合风险成本之后,绿色资产相对于棕色资产,将带来更为安全稳定的收益回报。

截至2021年6月末,从理财市场角度看,国内市场累计发行银行ESG理财产品74支,累计发行规模达467亿元,产品规模从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翻倍增长,未来具备巨大潜在增量。

此外,“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提升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

9月27日,全国第一个理财资金专注支持科技创新的S基金——北京首发展华夏龙盈接力科技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引领市场新潮流。

该基金由首都科技发展集团与华夏银行共同筹建,规模为100亿元,采用S基金策略,与政府早期引导投资形成接力,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登陆北交所等资本市场。

主要投资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符合北京定位及产业发展布局的高精尖领域。

郑忱阳提到,将理财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投贷联动”的优势,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022年迎来资管新规元年。资管市场规模最大的银行理财市场,挥别旧规则,打破“刚兑”回归资管业务本源,与基金、保险、券商等其他资管机构良性竞合。

转型成功的银行只是完成了资管新规的“入门关”。郑忱阳指出,净值化产品的估值、客户接受度和满意度、产品系统的升级改造仍然是重要关口,金融科技赋能理财业务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利器,更是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