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 央行短期全面降息可能性下降

作者:刘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2-07 18:42:01

摘要:今日央行网站挂出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表显示,支农、支小再贷款自2021年12月7日起下调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

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 央行短期全面降息可能性下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时隔一年多,人民银行再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今日央行网站挂出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表显示,支农、支小再贷款自2021年12月7日起下调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

1.jpg

此外,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为1.75%,再贴现利率为2%。这是继市场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后,央行又祭出的政策组合拳,皆在为市场提供资金动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央行实施结构性工具,定向支持,释放国内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注重政策精准质效。同时,这种结构性工具有助于提升政策传导效率,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更好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

年内首次下调

再贷款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有特定用途要求的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随着功能逐步丰富,更好地发挥了央行引导资金流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目前,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主要支持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调整。

记者注意到,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曾于2020年2月下调过一次。早在2020年2月26日,央行宣布在前期已经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2020年7月,央行再度调整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

此外,今年9月,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计划在9月-12月之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采取‘先贷后借’模式,以确保再贷款政策的精准和直达作用,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央行提供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是2.25%,商业银行发放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在5.5%左右,从而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随着此次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的下调,周茂华表示,这个金融工具央行在2020年2月份用过,旨在通过结构性定向“降息”支持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稳定市场主体发展预期,为微观主体“减负”,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定就业,促进内需加快恢复。

全面降息可能性小

今年9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曾谈及小微企业成本问题。孙国峰表示,“今年前7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总体看,随着各项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

就在12月6日,央行宣布,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继全面降准后,今日央行又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应。

“当前,‘三农’、小微企业仍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从量方面看,截至今年9月末,支农和支小再贷款余额约为1.47万亿元,今年四季度还将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提高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从价方面看,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有助于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引导中小银行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和‘直达实体’的作用。”温彬称。

不过,周茂华指出,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央行短期全面降息的可能性,央行需要更多金融、经济数据指引。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未来央行降息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央行更多强调经济结构转型,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即更加愿意使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而非总量型政策,所谓‘有保有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