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关键数据意外“爆表”,美股遭遇罕见大跌!拜登经济计划也悬了

作者:帅可聪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5-13 11:12:17

摘要:分析人士认为,最新的CPI报告不仅使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国总统拜登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也可能因此遭受更大阻力。

关键数据意外“爆表”,美股遭遇罕见大跌!拜登经济计划也悬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帅可聪 陈锋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5月12日,美股周三遭遇惨烈抛售,道指收盘大跌逾680点,标普500指数跌超2%,创近三个月最大跌幅。因美国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飙升,投资者担忧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

就在本周一,道指还曾摸高站上35000点上方,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但自那以来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累计损失逾千点。

分析人士认为,最新的CPI报告不仅使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国总统拜登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也可能因此遭受更大阻力。

通胀飙升美股惨遭重挫

截至周三收盘,道指跌681.50点或1.99%,报33587.66点;纳指跌2.67%,报13031.68点;标普500指数跌2.14%,报4063.04点。

其中,道指创下1月末以来最大跌幅,两个交易日就已累计跌超1100点,标普500指数创下则2月末以来最大跌幅,纳指创下3月中旬以来最大跌幅。

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压力大增,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劳工部周三报告称,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8%,为2009年6月以来最大涨幅;4月CPI同比上涨4.2%,为2008年9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此外,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美国4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9%,为1982年4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被视为关键通胀指标的二手车和卡车价格环比增长10%,创1953年以来最大增幅。

分析人士指出,4月CPI报告显示出美国经济开放促使需求激增,同时企业也在将生产成本进一步转嫁到消费者。随着通胀压力急剧上升,投资者担忧美联储可能会考虑提前加息。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恐慌指数周三飙升逾11%,收报21.84。

市场剧变之下,美联储高层周三再度表态安抚市场。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暗示,美联储距离缩减其为经济提供的大规模刺激措施还有一些距离。克拉里达表示,近期通胀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暂时的,经济距离美联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对通胀上升和高估值的担忧,大型科技股周三集体收低。苹果、微软、亚马逊公司股价周三收盘均下跌超过2%,谷歌股价跌幅超过3%,Facebook股价跌逾1%。特斯拉股价跌逾4%。

衡量中概股整体表现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周三收跌1.9%,报14062.54点。热门中概股多数下跌,阿里巴巴股价收跌0.67%,拼多多、网易跌逾1%,京东跌逾2%,百度跌逾3%,贝壳涨2.67%,哔哩哔哩跌逾4%,新东方跌近6%。蔚来跌逾3%,小鹏跌0.68%,理想汽车逆势涨逾4%。

拜登经济计划阻力大增

分析人士认为,最新的CPI报告不仅使得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国总统拜登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也可能因此遭受更大阻力。

今年3月中旬,拜登签署了总规模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包括在此前失业救济金基础上,每人每周增加300美元额外福利,扩大失业救济范围并将适用时间延长到9月6日。

但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6.6万人,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100万。一些分析人士随之指出,美国政府巨额补充失业保险金,导致工人重返岗位的意愿降低,可能是非农数据远逊预期的一大原因。

高额失业福利金是否遏制了美国人的求职意愿,已引发了美国两党的争议。有共和党议员称,听到很多企业表示雇不到人,因为政府支付的失业金使人们不愿回去上班。但拜登的助手们认为,担心感染新冠病毒和缺乏托儿服务是就业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

如今,4月CPI数据飙升,表明当前美国经济中的钱可能已足够的多。而这将为共和党阻扰拜登正在大力推广的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提供更多的理由:一旦计划通过,物价恐将进一步飞涨。

共和党参议员图恩(John Thune)在CPI数据公布前表示,“经济中已经有太多的钱,导致供不应求,并开始推高价格,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克制。”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周二发出警告称,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巨额财政支出增加了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风险。他表示,拜登的经济计划将导致大量资金流入经济,从而产生泡沫。

不过,尽管如此,市场预期拜登的大规模基建计划最终仍将获得通过,只是规模可能比不上他最初设想的那样。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近期曾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基础设施计划的合理规模应该在6000亿至8000亿美元之间。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