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拿“绿色”钱不干“绿色”的事!马骏强调要尽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 聚焦博鳌

作者:徐芸茜 方凤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20 18:03:25

摘要:在媒体见面会上,马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碳中和”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带来百万亿级以上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面临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拿“绿色”钱不干“绿色”的事!马骏强调要尽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 聚焦博鳌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马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方凤娇 博鳌摄影报道

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他还首次强调了,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

此番表态让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马骏印象深刻。开幕式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目前最新有两家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分别是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和瑞士再保险集团,这两大金融机构加入后,目前已有39个全球的大型机构签署了该原则。这些机构管理着高达48万亿美元的资产,并共同承诺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绿色低碳投资。

在媒体见面会上,马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碳中和”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带来百万亿级以上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面临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面对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应该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绿色金融标准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加符合“碳中和”、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强化对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开展产品创新、开启金融机构自身“碳中和”以及强化国际合作。

未来30年投资高达百万亿元以上

据马骏介绍,他此前牵头做了一项重庆绿色投资研究,仅仅重庆这样一个省级经济体,要实现碳中和,估算未来30年内就需要13万亿元绿色投资需求。而重庆占全国经济体量的比重仅1/40,因此全国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投资将会接近500万亿元。如果再加上七个技术领域当中跟绿色相关的70万亿元的投资资金等等,综合各种数字看,一百万亿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而从行业上来说,有很多可以投资的领域。

“碳中和最核心的是能源零碳化,未来能源几乎百分之百都会由可再生能源组成,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此外是交通,海南已经宣布,十年之内将由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未来还有氢能车。不光汽车公路需要零碳化,海洋运输、航空也需要零碳化。据说现在法国企业已经研发出用氢能作航空燃料,这方面的机会非常多。建筑是个更大的领域,我们每年几十万亿建筑相关的投资依然还是在投高碳建筑。未来的建筑业,短期来讲是应该是低碳的,长期要变成零碳,其投资数量非常巨大。还有工业是非常复杂的巨大领域,从能源绿色化、节能、物料等角度,都需要大量革新和绿色科技才可能实现工业的接近零碳(工业完全达成零碳几乎不可能)。”马骏一一举例说明。

此外,还需要固碳这一非常重要的板块,就是靠林业进行固碳。当然,可持续农业、海洋项目也会由贡献。所以,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林业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商业机会。

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四大支柱

如此庞大的投资,金融体系以及监管部门要如何让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碳中和所带来的金融需求,以及更好地防范相关风险呢?

对此,马骏认为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四大支柱的工作。

首先是绿色金融标准要进一步完善。据悉,2013年银监会就有了绿色信贷的标准,2015年绿色债券标准,2019年绿色产业目录,现在这些目录都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尤其是为了落实碳中和的目标,那么这些标准和目录必须要与气候变化的目标更加吻合。“比如说人民银行正在牵头修改的绿色债券目录,未来就不会再有像清洁煤这样的项目放在绿色债券目录当中,这就是要界定标准。所谓界定标准主要目的是用来防止‘洗绿’,有些人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他可能自身拿了绿色资金去做绿色项目,但这些项目可能不是绿色的,所以拿‘绿色的’钱干不是‘绿色’的事就叫洗绿,为了防范这个风险,由监管部门界定什么是‘绿’什么不是‘绿’。”马俊对本报记者说。

他进一步向本报记者解释称,过去绿色金融基本上还是集中在用金融资源来支持大型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比如说地铁、轻轨、风能、光伏、污水处理、固废等等项目,这些项目肉眼看上去就能识别是绿色的。但是还有很多的产品和项目是很难识别,比如说绿色消费、绿色农业产品等,它需要非常复杂的标准界定、认证贴标、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方面的工作。“我举一个例子,绿色建筑其实是消费者消费的最大一个支出所在,未来所谓的建筑都要变成绿色建筑,每个人所用按揭去购买的这个楼是不是‘绿色的’,就需要进行贴标。是绿的话就可能可以享受绿色金融的一些优惠政策;不是绿的就享受不到。绿色农业也是这样,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农产品,有些号称绿色农产品,但不一定真的是,怎么样来界定它真的是‘绿的’是有机的,就需要去检测它的残留物有没有超标等,这些都需要一个统计的标准”。

第二个支柱是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企业做好碳核算之后,这些数据要披露出来,这样金融机构才能知道哪些经济活动、哪些项目是高碳的,为投资人寻找低碳项目提供支持。在企业层面披露碳相关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未来,监管部门肯定会强化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要求,包括对上市公司,对发债企业,甚至对未上市的公司,对中小企业,都会逐步建立强制性的碳、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披露碳、气候相关信息。

第三个支柱是激励机制。过去在绿色金融也有些激励机制,包括通过再贷款向绿色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在地方层面有很多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等,但总体来讲,按照碳中和的要求,这些激励机制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提类似的建议,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各种类型的激励机制,包括央行是否能够推出更大规模的支持低碳项目的再贷款机制;是否能够在监管层面包括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推动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的举措,这些都是属于未来要考量的激励机制范围当中的选项。

最后一个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比如,转型金融是一类支持减碳、同时防范金融和社会风险的创新工具。现在欧洲已经有转型债券和公平转型基金的金融产品,用来支持目前是高碳企业但会在若干年之内转型成为低碳或零碳的企业。“最近亚开行与我商议能否找一家企业进行试点转型金融。再比如,利用国际上一些低成本的资金,也包括股权投资基金,去并购煤电企业,成为它的主要股东,并制定一个5-7年的转型计划,在5-7年之内把这家煤电企业转型为新能源企业。这类金融创新是碳中和最需要的。”他说。

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的课题,任何地区减碳的受益人都是全球70亿人,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强化共识和减少“搭车行为”。因此,在国际上近几年已经建立许多绿色金融的国际平台中,中国都发挥了非常积极乃至引领作用。

而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演讲进一步明确了要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

据悉,2018年由中国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全球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中更多地投资绿色和低碳项目,减少在这些国家高碳、污染性的投资。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工作组,在量化环境和气候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正在做许多具体的工作。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