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瑞银异口同声:2010年中国GDP至少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郝静 上海报道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比较强劲。由于依赖在建项目后续的增长和4万亿刺激计划对其他经济领域产生的第二轮影响,两者间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支持9%到9.5%的GDP增长。”1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的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分析今年中国的GDP时如是表示。
无独有偶,在1月17日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我们保守预计,中国2010年GDP大概是9.5%到10%之间,CPI涨幅也将处于可控的范围,大概是3%到4%左右。”
对于A股市场,瑞银表示,2010年将是稳步上扬的政策市。而对于中国央行是否加息的预计,汇丰表示,年内或有两次各27个基点的加息。
预测今年
GDP至少9%
屈宏斌表示,虽然2009年出口形势严峻,但中国的GDP依然完成了保八的目标。而今年出口形势已经好于去年,基于对全球经济比较谨慎的判断,对中国出口假设增长在10%以下,去年出口全年是一个近20%的负增长,这样出口对GDP将有一个正的贡献,由此可以拉动GDP的增长,依赖拉动投资的压力会减轻。
“去年三季度时,国内出口还是下降18%左右,但是GDP的增长接近9%,这意味着在投资和内需的拉动下,已经抵消了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屈宏斌表示。
持此观点的还有瑞银。
汪涛表示,缘于出口已经出现恢复性的增长、居民消费加速增长,2010年的经济增长会非常强劲,“保守预计,中国2010年GDP将在9.5%-10%之间。”
汇丰:
预计央行两次加息
由于央行于1月18日提高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调控市场,及一年期央票利率提升,市场普遍预计央行将提早推出加息政策。对此,屈宏斌明确表示,从今年下半年或年中开始,或将有两次27个基点利率的调整,而今年国内经济面临最大的风险将是经济增长超预期,出现局部过热,由此导致的通胀快速上升的风险,尤其是出口增长速度过快,将会大大增强这种预期,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势在必行。
“如果过热的风险出现,我们预计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但是我们认为财政政策调整为主,货币政策调整为辅。在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基调应该是适度从紧,主要体现为频繁、更多地使用数量型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增发央行票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进一步的严格监管等这些数量性的政策,是实行适度从紧主要的手段。价格政策的调节手段也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而加息方面,特别是通胀上升到3%左右的水平,有必要进行加息。但是我个人认为,加息不应该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今年下半年或年中开始,可能会有两次27个基点的调整。这些货币政策的使用,有利于管理通胀的预期,也有利于减少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风险。”屈宏斌称。
屈宏斌进一步分析称,依赖货币政策调整还不够,更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也即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调整。
“形势已经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在去年的时候,国家强调的是保增长,现在增长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增长有超预期的风险,所以4万亿的计划有必要做出及时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集中在大幅度减少对未来新建铁公基项目的投资。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经济出现过热,避免通胀出现失控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可以更有所作为。大幅减少了对新开工项目的投资后,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医疗,及亟待解决的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对下一步启动内需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屈宏斌建议。
在谈到人民币一旦早于美元加息会否引发热钱涌入的担忧,屈宏斌表示,由于息差的增加,会给套利者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也会使得今年流入国内的热钱增加,但是这不应视之为热钱流进的最大原因,此前热钱流进中国最多的时期,并不是因为利差的扩大,反而是对国内资产价格升值的预期造成的。而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还应考虑内部经济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对货币政策调整需求,不应过多的考虑利差由此带来的热钱担忧。
瑞银:
最大风险在房地产
2010年最大的风险是哪一行业呢?汪涛表示,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可能是2010年最大的风险。他称,虽然从全国来看,认为房地产行业有巨大泡沫的判断还为时过早,但是让泡沫形成的先决条件已经存在。
瑞银亚洲房地产研究部主管王震宇表示:“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人在这里热炒,第二个就是过度放贷支持了房地产市场的上升,第三个就是价格和实体经济完全脱离。”
“刺激房地产的政策也是一个原因。”汪涛说,比如去年年初的时候,政府降低了按揭利率,并且给一定的折扣,还鼓励银行向房地产行业放贷,政府政策方面也是非常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包括税收机制也是有意向这方面投资的。
但是房价过快上涨抑制了大众市场的需求,汪涛认为,一方面投资者觉得这个市场非常好,可以继续投资,另外一方面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出现了很大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灭,从中长期来说就会导致产能过剩,不良贷款上升,居民财富损失,最终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