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布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30 21:26:16

摘要:一个亮点是,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布局“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未来布局更须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科学严谨,深思熟虑。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在思考第二个百年目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未来布局拓展到2035年,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吉林、安徽、湖南等地进行了12次国内考察调研,从田间地头到学校工厂,从科技园区到企业车间,在一系列考察调研中,聆听百姓声音,总结当下的同时,站在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把舵定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总结,“十四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此次全会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思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把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同时,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转向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表示。

而一个亮点是,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飞跃。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接近30%,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达到2019年的2.08万亿美元,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动能。

而即将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介绍,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简而言之,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韩文秀表示。

五中全会还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曾展望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此次的提法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两相对比,更突显了我国坚实的综合国力,以及深厚底气。

按照要求,“十四五”时期,在民生方面,社会文明程度将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还特别提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更加贴近民生

5年之后,中国将发展到哪一步?15年之后,我们将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按照规划,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王晓晖表示。

比如,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这些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对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潘墨涛表示,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向“公平普惠”“和谐互助”“安定有序”方向发展。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大环境加速变化,结合这些“变量”来展望,未来社会治理可能会更加趋于稳健。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仍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韩文秀看来,当前国际环境不佳,因此,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韩文秀表示。

此外,此次全会中首次表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当前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等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表示。

在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看来,无论是科技还是经贸,新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都是中国的必经之路,历史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

接下来,我国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双循环,加速国内市场的发育、经济结构的升级、民生福祉的增进,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化过程,参与并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韩文秀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