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农村儿童沉溺电子设备时间远超城市 家庭健康产业生态圈将逐渐形成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12 13:48:21

摘要:杨庆华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基本路径是“共建共享”,涉及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多个层面协同推进。

农村儿童沉溺电子设备时间远超城市  家庭健康产业生态圈将逐渐形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作为人口居世界首位、有4亿多个家庭的国家,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提高家庭健康产业总规模这一目标将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使得健康中国这一理念可以得到强化和深化。”10月10日,陕西文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贾国庆在“2020中国家庭健康大会暨中国(西安)家庭健康产业博览会”媒体见面会上称。

家庭是推行健康中国行动的出发点。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同理,家庭健康则社会健康。从健康家庭到健康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箭头,而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过程。

就此,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主办单位中国家庭报社社长、总编辑张红苹表示,中国家庭报社一直在对家庭健康问题进行持续研究。如在去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三代同堂的家庭饮食会更加健康、农村儿童相较城市儿童更沉溺于电子设备等值得社会关注和探讨的现象。同时,在本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上,还将发布《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20》,深度解读我国每年家庭健康状况。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家庭是推行健康中国行动的出发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家庭是推行健康中国行动的出发点。家庭成员包括老人、儿童、青壮年等全人群,涵盖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在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中,日常生活方式占有很大比重,从没有一个场景能够像家庭一样,涵盖健康体质和健康观念的代际传承、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生活场景,以及生命不同周期人群的健康实践。

会上,河北省廊坊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庆华表示,今年大家共同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经此一役,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对于健康中国全局和个人健康管理的作用。由国家到地方,再到乡镇、社区,密集的疫情防护网络以家庭为单位层层织就,从家庭着手成为制胜关键。就廊坊而言,针对家庭端建设的“疫情自查系统”,大大降低排查入户困难,减少因入户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实现疫情精准防控。

而在家庭中,人们消毒通风、及时洗手,以良好的卫生习惯助力抗击病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助力增强体质。此外,在提倡减少聚集的情况下,无论是婴幼儿的疫苗接种,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日常诊疗与管理,家庭和家庭成员也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支持辅助作用。

杨庆华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基本路径是“共建共享”,涉及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多个层面协同推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培植健康理念、改善健康环境、提升健康素质、培养健康行为,参与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见效的最小阵地和重要阵地。

将着力打造家庭健康产业生态圈

当下,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处于转型变革期,越来越多的人从追求简单的物质享受过渡到追求更加健康、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

世卫组织指出,在对健康及寿命的影响因素中生活方式的比重占到60%。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今年发布的一项针对11万余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将健康预期寿命延长近10年之久。

就此,张红苹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家庭健康产业的支持。

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有极大比重。家庭,是衣食住行;生活,是柴米油盐。从绿色无公害的蔬果、没有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到环保的房屋装修和日益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支撑。

据记者了解,“2020中国家庭健康大会暨中国(西安)家庭健康产业博览会”以“健康家庭·陕耀中国”为主题,将于11月21日-23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本届中康会将围绕健康生活方式,拉开打造家庭健康产业生态圈的序幕。同时,在本届中国家庭健康大会上,还将发布《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20》。据悉,今年最新的报告将聚焦广大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成绩、新冠疫情后人们健康素养提升程度等热门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健康掌门人。为此,此次大会还将继续寻找家庭健康掌门人,请普通人讲述“我家的故事”。

发挥全国4亿多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为着力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有助于健康中国的宏伟国策在微观而具体的家庭场景中得以落地实现。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