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郭新明:建议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打造更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0 15:50:32

摘要: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建议,金融应该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为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助力。

郭新明:建议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打造更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敲响了警钟。

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建议,金融应该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为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助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实施了包括优化流行病医疗救治体系、强化疾控机构建设、健全疫情信息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了此后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H7N9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然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比如,在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特别是口罩等医用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仍然不足。

仍存不足

“公共卫生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政策性专项拨款,很少有市场化投资方式参与。”郭新明在建议中指出。

数据显示,2019年财政投向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1.6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7%,与中等收入国家(4.5%)、发达国家(7%)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均衡现象,集中表现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

此次肺炎疫情中,一些中小城市综合性医院难以应对大规模救治,应急启动医疗机构分区诊疗实施比较困难,在医疗资源向新冠病毒感染者倾斜之后,其他非感染的重症急症患者救治能力明显不足;大中城市也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包括武汉在内的多地均出现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检测试剂的短缺,家用酒精、口罩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短缺,需通过国外采购、转换生产线等方式来补充应急储备。

与此相对应的是,卫生医疗机构融资授信仍存在诸多堵点。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加成取消,诊疗费用价格从严控制,医院收支结余逐步收窄,个别医院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因此,银行普遍对医疗机构设置了较高的授信门槛。一些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卫生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信贷客户须为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且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从公立医院看,其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特征,即医疗类项目运营产生的收益需先行进入财政,再由财政拨付给医院使用,由于收入涉及财政,无法直接作为信贷还款来源,银行一般采取信用和保证方式授信,如医院无力还款,银行很难通过诉讼途径处置相关资产。

从民营医院特别是基层诊疗机构看,此类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少、资产负债率较高、高水平专家医师不足等特点,卫生部门对其资质认定比较低,难以被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此外,担保方式增信在医疗机构获得银行授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根据《担保法》有关规定,医院的资产属公共福利设施,不得用于贷款抵押;而占据医疗机构资产比重较高的药品是有保质期且流动性极大的商品,难以作为抵质押担保物。

此外,保险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当前,保险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风险预防、患者权益保障等领域深度远远不够,健康保险产品体系本身也亟需完善,特别是重大灾害保险、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险种开发和普及力度还不够。

以此次肺炎疫情为例,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专属新冠肺炎保险保障计划产品,并通过卫生机构捐赠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但类似的单一责任保险产品目前缺乏定价数据基础,为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尚不允许保险公司开发并投向市场。

应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郭新明建议,应该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平常时期,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但应急物资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应该保障。可考虑按照“平战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包括增加民营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床位等资源,以及鼓励卫生防疫产品生产企业保留维持生产线等,通过“藏能于民”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灾害的有力屏障。

考虑到此类供给能力在平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产能闲置在所难免,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商业可持续,建议采取税费减免、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降低医疗机构、卫生保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

应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比如,可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医疗领域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引导金融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并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业务。再如,可借鉴美国等国家公共设施资本证券化融资办法,把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项目打包,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实现风险分散。

同时,发挥好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人身险产品体系。

短期内可通过扩展产品责任、取消免赔额、对特殊人群(医护人员)提供公益性质的保险产品等措施,为新型流行性疾病提供保险保障。长期应将各类人群、传染病及相关各类风险规范化地纳入保险范畴,丰富完善健康产品体系,解决好科学定价问题。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单一、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建议构建医保、财政、银行等多部门多元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科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此外,应深度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处理。借鉴世界银行流行病保险机制,结合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经验,建立“政府+市场”流行病专项保险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定量分析方面的优势,提升流行病灾害事件响应能力。

通过构建“保险+”生态圈促推医疗科技联动。引导保险机构利用自身在医疗科技方面的有效积累,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与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比如通过确诊病例快速定位密切接触者并绘制其行动轨迹、利用大数据在不同地区实现医疗资源和政府资源精准配置等。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