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不懈怠的“西畴精神” : 引领文山残疾群众脱贫奔小康

作者:文梅 孙家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18 20:11:41

摘要:如今的张贵相拥有40多个草莓棚,年收入20万左右,“如果没有疫情影响,肯定还能卖得更多。”张贵相告诉记者,下一步她不仅要继续扩大草莓地、培育草莓苗,还打算培训周边的村民,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不等不靠不懈怠的“西畴精神” : 引领文山残疾群众脱贫奔小康

张贵相在草莓地采摘草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实习生 孙家琪 文山报道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短短几句民谣,展现出了昔日西畴人在石缝中求生存的不易与艰辛。

文山州西畴县地处云南东南边陲北回归线上,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99.9%的面积是山区,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达75.4%,曾被断定为“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然而,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西畴人民没有畏惧和放弃,他们用汗水和热血向石漠化宣战、用勤劳和坚持与贫困抗争,最终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存环境,实现了石漠变绿洲、穷乡换新颜的华丽转变。在一次次的拼搏中,西畴人民也孕育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进入新时代,“西畴精神”被赋予了“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的新内涵,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众多贫困残疾群众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主动脱贫,成为新时期“西畴精神”的参与者、见证者、践行者。

“女强人”张贵相:跪着种地,站着做人

“快进来吃点草莓,都是现摘的。”看到记者们下车,等候在西畴县兴街镇贵相草莓种植基地旁边的张贵相和丈夫吴兴荣笑容满面地迎了过来。

今年40岁的张贵相身形纤瘦,身着绿色毛呢大衣,一根利落的马尾辫绑在脑后,精神而干练。乍一看,很难想象到她肢体二级残疾,家中还有一个10岁的脑瘫女儿。

2010年8月,张贵相的小女儿在全家的期待中出生了。然而,因出生时缺氧引起脑瘫,导致孩子瘫痪和智力障碍。在经历了难以置信与痛苦之后,张贵相渐渐接受了现实,开始带孩子四处求医。可命运似乎格外喜欢捉弄这位不易的母亲,2013年,在带女儿去省医院就医的路上,张贵相发生了车祸。

车祸不仅使张贵相昏迷了十余天,还造成其颈椎和脊椎重伤。苏醒后的张贵相遭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医生说就算我做了手术,以后也就瘫痪在床了。”张贵相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内心深感无助和痛苦。

然而,看到不离不弃的丈夫,想到瘫痪在床的女儿,张贵相很快振作起来。自己站不起来,她便让丈夫把自己的双手用绳子吊起来,坚持着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后,张贵相奇迹般地甩掉了拐杖,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来。

“看不出来我残疾吧?”张贵相笑着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其实我的手是麻木的,做不了重活,在地里干活也不能下蹲,只能跪着。”

尽管日子过得很难,张贵相却没有一味地等靠政府救济,而是在亲朋好友和县残联的帮助下,租了5亩地种植草莓。由于资金紧张,她舍不得雇小工,只能自己每天在草莓地里忙个不停。就这样,张贵相靠自己的双手,慢慢摸索着将草莓基地发展起来,不仅用一年时间还清了创业初期5万元的贷款,还有了一定积蓄,日子越过越好。

“我觉得她特别勇敢。” 吴兴荣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丈夫,他最大的感受便是妻子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

自己脱贫致富之后,张贵相不忘带动身边其他残疾群众增收,通过雇用聋哑人到草莓地除草、施肥,雇用肢残人为顾客称售、包装草莓等形式,帮助残疾人就业。2014年,在文山州各级残联的帮助下,她又组织10名残疾人一起成立贵相维草莓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上自立自强的人生路。

如今的张贵相拥有40多个草莓棚,年收入20万左右,“如果没有疫情影响,肯定还能卖得更多。”张贵相告诉记者,下一步她不仅要继续扩大草莓地、培育草莓苗,还打算培训周边的村民,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最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怕,一定还能好起来的。”张贵相信心满满地说。

“蜘蛛人” 刘立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

在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还有一位特殊的“蜘蛛人”,他靠双手在地上爬行,靠惊人的毅力撑起了一个家,他就是身残志坚的刘立万。

1981年出生的刘立万肢体一级残疾,一岁半时,因一次感冒打针而导致双下肢萎缩,完全丧失行动功能。尽管身体重度残疾,刘立万却从未放弃自己。18岁那年,他利用父亲为他借来的1000块钱,开了一家小卖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有了积蓄的刘立万并没有安于现状,相反,他决心拓展自己的事业。

2014年,刘立万学习了电焊技术,通过在村子里接一些电焊的活来补贴家用。2015年,他又在健康农场租地种植了10余亩香蕉,发展起种植业。也正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肢体三级残疾的姑娘陶国琼。次年,妻子为他生下了可爱的儿子。

婚后的刘立万和陶国琼相互扶持,彼此激励,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财富。可对这对残疾人夫妇来说,即使是种地,也有着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路不好走”,刘立万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去地里的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三轮车就翻了,周围也没有其他人,行动不便的夫妻俩要很久才能将车子扶起来,而那时候,陶国琼正怀着他们的孩子。

然而,即使在最难的日子里,刘立万小两口也从未向党委和政府伸手要过任何救济物资。“我觉得残疾人只要有能做的,都要努力去做,不要每天睡在家里,等着政府给低保、残疾费,要靠自己。”刘立万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除了在健康农场种植30亩砂仁、13亩香蕉、6亩南瓜、3亩三岛、3亩李子、2亩刺梨之外,刘立万还在家中养了20多只鸡鸭、鹌鹑和鸽子,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只要有我老公在,我什么都不怕。”陶国琼略带腼腆地对记者说,不管多晚,刘立万总会在地里陪着她,给她做饭,“那种感觉很温馨,跟他在一起我干什么都有信心”。

大栗树乡党政办一级科员何锦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大力弘扬“西畴精神”的背景下,刘立万慢慢带动了一些贫困残疾人自立自强、脱贫致富。“乡里还邀请他用真实的经历,为干部职工及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宣讲,用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来鼓舞大家。” 何锦华说。

谈及未来的日子,刘立万眼神朴实而温和地望向妻儿:“要把生活过好,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