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绿芽涌现 各类资产稳步上扬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1 19:18:3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旭 北京报道
国际金价冲关1000美元/盎司,原油需求增长预期助推原油期货价格站稳72美元之上以及财政部长盖特纳讲话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道指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上涨,并创下年内新高。截至周四收盘,道指上涨80.26点,收于9627.48点,涨幅为0.84%;纳指上涨了23.63点,收于2084.02点,涨幅为1.15%,标准普尔500指数更是创下2009年新高。
受美国经济向好和股市连续上扬带动,亚太股市全线上涨。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统计数据,多方分析师表示此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复苏的“绿芽”已开始茁壮成长。数据公布后亚太股市除日经225指数均上涨。
美国政界看好增长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0日在政府财政援助措施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政府准备适当取消对金融市场的支持(主要针对银行业),并表示经济复苏过程可能存在起伏。回顾美国的7000亿救市计划,盖特纳进一步表示美国当前已经将财政政策的重点从危机救援转向经济复苏,下一步将为经济增长做好准备。
盖特纳此言有事实数据的支撑,8月份美国PMI指数19个月来首次突破50达到52.9,新车销售数据也在8月份环比增长了25.4%达到1409万辆。从数据面看,除了8月份失业率意外上升至9.7%以外,其他数据基本都已出现向好趋势。
周三美联储公布了最新一期反映7月中旬至8月底美国经济状况的褐皮书也对美国经济持谨慎乐观态度。超过90%的地区联储表示经济已经好转。但同时表示就业、消费、零售及房地产等领域仍存在隐忧。数据面的改善成就了本轮美股的反弹。
民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黄常忠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去年底今年初的中国很像。美国股市目前的上涨态势和经济基本面密不可分,经济已经企稳,当前正处于敏感时期。美股今后的点位不好预测,因为当前经济处于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还存在不确定因素,比如周期性的数据隐忧。”
泛欧指数创年内新高
泛欧道琼斯Stoxx 600上涨0.16%,收于240.47点,刷新了2009年新高。从今年3月低点到现在Stoxx 600指数已经上涨了近54%。
英国央行周四宣布维持基准借贷利率不变,此举符合市场预期。欧洲央行最近也表示维持1%的主导利率不变。
受美国“旧车换现金”等计划影响,不但美国国内的汽车销量大增,连德国也受益不少,德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可能会继续增长。美国7月份的商品贸易逆差为427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而汽车、发动机、汽车零配件进口环比上升22%,比6月份9%的增幅明显提高。申银万国分析师刘莹撰文指出,7月份美国对欧盟贸易逆差增幅达65%,而德国是汽车相关产品出口的最大赢家(7月份增加40%)。黄常忠表示:“欧洲复苏目前看来比美国慢,主要是受制于欧盟的体制,另外欧元区的活力不如美国。”
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范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欧元区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元素的刺激。欧元区经济,特别是德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欧元区对中国的出口在上半年增幅超过40%,出口订单的增多推升了PMI指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了欧元区的生产、消费信心,表现在资本市场便是欧股的走强和欧元的走强。但我们要提醒的是:欧元区经济的未来走势远不如美国明朗,原因便在于其对外需的依赖。”
亚洲市场紧跟A股脚步
周五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的统计数据。先前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复苏,所以中国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世界目光。在公布的数据中,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104亿元,CPI同比下降1.2%,PPI下降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前8个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7%。
公布数据后A股加速上扬并带动港股走强。恒生指数上涨91.86点,涨幅0.44%;台湾加权指数上涨5.06点,涨幅0.07%;新加坡海峡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小幅走跌。中投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应涛向记者表示:“今天的数据整体还可以,符合市场预期,从这次经济危机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日渐强大,在亚洲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日本经济表现较差主要是因为太过于依赖出口。”
范为表示:“物价指数CPIPPI符合预期,CPI环比拐点于本月出现,我们预测CPI同比拐点将出现在10月。从内需看,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比1-7月加快0.1%;8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比7月提高0.2%,内需表现基本平稳;从外需看,8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外需有逐步改善的趋势。这也进一步验证宏观经济的好转趋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