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亚太,两件大事搅动世界风云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2-29 17:45:56

摘要: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南海问题了。而因为牵涉到中美两个大国以及事件本身的指标性意义,2016年发生的这两件事还将深刻影响2017年和以后多年的亚太国际关系。

2016年亚太,两件大事搅动世界风云

赵灵敏

从广义上看,亚太地区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因此历来是一个强国林立、高手过招频繁、大事频发的地区。在2016年,这里同样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朝鲜核试验,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新政府就职,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普密蓬去世,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和总统朴槿惠的“闺蜜门”,日本跨过修宪门槛——在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南海问题了。而因为牵涉到中美两个大国以及事件本身的指标性意义,2016年发生的这两件事还将深刻影响2017年和以后多年的亚太国际关系。

谁也没想到特朗普能当选

20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美国大选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在逻辑严密、经验丰富的希拉里和口无遮拦、看起来很不靠谱的特朗普之间,全世界的精英和媒体大都把宝押在了希拉里的身上,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特朗普突破民主共和两党高层的围追堵截,靠少量核心团队的运作逆袭成功。特朗普出乎意料的上位,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国内矛盾的堆积,已经容不下守成有余、变革不足的希拉里,而需要能带来真正变革的人。事实上,变革的强烈信号在8年前就已经发出,奥巴马就是因为成功迎合了这种期待而入主白宫。但8年下来,所谓的“改变”根本有名无实,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蜂拥而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奥巴马在“改变”方面的不力和拖延,才使得民意以更极端的方式喷薄而出,最终催生了特朗普的上位。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经历7年多的萎靡后,美国经济直到2015年才略显复苏迹象。然而失业率虽然只有4%左右,工资增长却并不明显,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有近5000万人要靠食品券生活。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和教育程度低的白人男性对全球化的不适应,以及“政治正确”之下对黑人、非法移民的过分照顾,使得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铁锈地带”白人选民的不满急剧上升,特朗普给他们找到了替罪羊:移民、大公司、精英,使这些人一下子从失败中解放出来,这些人从民主党转向共和党,正是特朗普能当选的关键因素。

特朗普上位的这一背景,势必会影响他日后施政的方向和重点。可以肯定,和“让美国再次伟大”相关性最强的贸易领域是特朗普最念兹在兹的事,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会遭到严峻考验。尽管当选后特朗普已经从原来的很多立场上有所后退,但这不意味着他肯定无所作为。共和党此次不仅拿下了总统宝座,也同时在参众两院占据了多数,未来特朗普还有机会任命多位最高法院法官,这是多年来美国政坛难得一见的有利局面。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用极端的方式寻求改变的想法,正是美国社会所需要的,可以说是顺势而为。这样一种局面,对美国本身、中美、中俄、中日关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特朗普是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一意孤行的人。大选过程中他的很多做法甚至周围的顾问们也不认可,但他坚持那样做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强化了他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冲动。从当选后的行为来看,特朗普的几乎所有重要表态和决策都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也声称就职后不会听取每日的政策简报,这显示他有将既定程序、规则、体制推到一边,自行其是、用个人喜好代替战略规划的明显倾向,这对美国民主体制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挑战。更严重的危险是,特朗普不肯在利益冲突方面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尽管现行法律中并没有要求他与自己的商业帝国划清界限的规定,但由于他的商业帝国枝叶蔓生,利益冲突之严重可谓空前未见:他在华盛顿新开张的酒店要向联邦政府支付租金以获得经营权;他做过的海外交易可能影响其施政方针;他的最大债权人——德意志银行正与美国司法部就该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业务协商和解方案;他在土耳其、韩国、印度、乌拉圭、巴西和菲律宾还有不少项目的经营许可与管理协议;他还在爱尔兰与苏格兰拥有3座高尔夫球场,并计划在阿联酋再建两座。将来可能会有想要拉拢美国总统的外国首脑给与特朗普相关的项目开绿灯,或是给与他相关的开发商以优惠条件;特朗普还有官司缠身,与“特朗普大学”相关的多起欺诈诉讼目前还在进行中。这些事情背后可能潜藏的腐败和利益输送,对特朗普是考验,对美国的体制和政治清廉更是考验,同时也会是特朗普总统任期的一个丑闻不定时炸弹。

第二,中美关系将进入一个深浅莫测的未知领域,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特朗普竞选期间表现出的一些孤立主义倾向,比如声称要从日韩撤军,解散北约等等,曾一度让中国感到乐观。但当选没多久,特朗普就通过和蔡英文通电话的方式,轻易打破了中美建交37年来的一个底线和惯例,给这种乐观情绪当头一棒。显然,中国人高估了特朗普进行妥协的可能性,而低估了他“乱拳打死老师傅”式行为的破坏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朗普会继续推行以安全冲突作为要挟来获得经济利益的做法,通过在政治上敲打中国来获得经贸上的让步和利益。而在这个过程中,特朗普到底还会打破多少貌似不可能打破的禁忌,制造多少麻烦,是我们需要密切观察的。当然,尽管会做很多过分的事情,但特朗普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和中国发生战争,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过招之后,中美关系会达到新的平衡,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很多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发生。而特朗普行为中透露出的“万事可交易”的倾向,则打开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另一个想象之门。

第三,美俄关系的改善是有限的。2014年开始,美俄在乌克兰问题、叙利亚内战、北约东扩、反导系统等问题上矛盾不断叠加,将两国关系逐渐推入“新冷战”状态。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和普京隔空示好;当选之后,两人又电话互动。不久前,与俄罗斯颇有渊源的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勒森被特朗普提名为国务卿。这些都被认为是美俄会进入蜜月期的征兆,甚至有人认为中美俄三角关系正在发生质变,俄罗斯会倒向美国。但细细探究起来,特朗普身边只有一小部分幕僚和他一样愿意修复美俄关系,而美国绝大多数政治精英都对俄罗斯政府怀有敌意。因此,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迅速转暖的可能性不大,但一定程度的缓和是可以期待的。

第四,美日关系潜藏着危机。自从2012年第二次成为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外交政策的核心一直是让日本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在刚刚进行的对珍珠港的访问中,美日关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但特朗普的上台给这种势头蒙上了阴影。特朗普已明确表态会放弃TPP,竞选期间也多次抱怨日本的贸易壁垒以及美国为日本提供防卫开支过大等问题,这些未来都会成为美日博弈的新领域。日本读卖新闻社与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近日实施的联合民调显示,两国各有四成民众认为,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日美关系将走向恶化。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显示出两国民众对日美未来关系的忧虑。

南海问题的戏剧性变化

在过去一年间,围绕着菲律宾在国际法庭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中国、美国、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博弈。而在仲裁结果公布前后国际舆论和相关国家态度的戏剧性变化,为我们理解本地区国际关系提供了有趣的注脚。

2016年 1月2日,中国对南沙群岛的永暑礁新建机场进行校验试飞,引发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抗议,拉开了这一年间国际博弈的序幕。美国对中国试飞行动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表达严重关切。1月30日美国海军科蒂斯·威尔伯号导弹驱逐舰在西沙群岛实行了一次美国所称的航行自由行动,期间以“无害通过”方式进入了中建岛12海里以内。2月,台湾国防部门披露,中国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部署了先进的对空导弹系统。不久后,又有报道说,中国还在永兴岛部署了歼-11战机和歼轰-7战机。3月,美军第七舰队旗下的斯坦尼斯号航空母舰与数艘驱逐舰及巡洋舰驶进南海。2016年5月10日,美国国防部再次派遣威廉·劳伦斯号导弹驱逐舰驶过南海海域并进入永暑礁邻近海域,中国派出军机和军舰,予以警告驱离。7月5日至11日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附近进行大规模军演。有人认为,中国这次军演的时间安排意在抗衡海牙仲裁庭的裁决。7月12日,仲裁结果公布,对中国非常不利。美国表示,国际仲裁庭对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做出的最终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新加坡也认为“(南海)仲裁庭对各国的主权声索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定义’”,中国则继续重申“不接受、不参与和不承认”的态度。

然而,也就是在形势看起来对中国最不利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菲律宾总统换人,6月底接替阿基诺三世上台的杜特尔特表明了和中国和解立场,并于10月18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由于领头的菲律宾不愿再大做文章,其他国家在此问题的表态都很克制。因为大家都明白,事情最终还是要靠谈判来解决。唯一的例外是新加坡,新加坡在此前后不分场合敦促中国“尊重国际法”的做法,导致了新中关系的龃龉和恶化。

时至今日,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不断加强。12月13日,位于华盛顿的亚洲海洋透明计划在网站上发布报告称,根据7月开始的研究,中国已在南沙群岛的7座岛礁上建成“以高射机枪和近战武器为主的相当强的要点防御体系”。美国国防部官员12月15日说,美国海军的鲍迪奇号海洋测量船的无人潜航器在菲律宾苏比克湾附近被中国海军一艘打捞救生船劫走。虽然中国已经归还了无人潜航器,但这起事件是美中在南中国海新一轮较量的开始,也是中国对特朗普新政府发出的一个讯号。中国12月22日开始开通了从海口至西沙群岛永兴岛的每日航班。12月24日,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与其它军舰组成编队驶向西太平洋展开远海训练。《环球时报》说,这支舰队“不仅要出第一岛链,还应当出第二岛链,走向中国舰队从未以巡航方式到达过的海域”。

应该说,中国在此轮的南海博弈中占了上风,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军舰、渔业的部署都比较成功。最大的损失是强化了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畏惧,这种国际舆论和国际形象上的损失同样不容小觑。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实力的增强,外交也越来越强有力,这里面有领导人个人意志的因素,也同样有相当的民意支持。周边国家习惯了中国过去很多年的忍气吞声,对中国的强势和咄咄逼人感到不适应,这可以理解。但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强势此后恐怕将会是常态,周边国家要和中国和平相处,必要的尊重不可或缺。而对中国来说,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照顾周边国家关切、提升国际形象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