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中菲关系:甘来苦未尽,不变应万变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10-13 17:22:14

摘要: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2日宣布,“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菲律宾共和国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将于10月18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句没有任何修饰、也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新闻发布,但已足以占据世界媒体的头条之位。

中菲关系:甘来苦未尽,不变应万变

马晓霖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2日宣布,“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菲律宾共和国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将于10月18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句没有任何修饰、也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新闻发布,但已足以占据世界媒体的头条之位。因为这是经历南海危机各种折腾后菲律宾总统的首次访华,也是杜特尔特当选后首次出访非东盟国家,更是他持续炮轰美国后对中国的异常“亲热”之举。

但是,面对大起大落的中菲关系和戏剧性变化的中菲美“三角恋”,似乎没有太多观察家抱有特别肯定的乐观预期。菲律宾因为大选而引发的国内政治格局变化,传导为对外关系的大尺寸调整,重新高看中国固然是好事,至少是好愿望、好迹象,但是,障碍中菲关系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眼前的甜头并不代表双方苦日子走到尽头,菲律宾与中国乃至美国的关系变化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必须认真而审慎地处理中菲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回到正常状态,避免成为“耗子戏猫”的牺牲品。

疏美亲中,外交急转弯?

按外交惯例,国事访问是最高级别的领导人活动,杜特尔特将在北京享受红地毯铺路、检阅三军仪仗队和21响礼炮鸣放的隆重欢迎,也将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同中国党政领导人进行公开和闭门会谈。4天的行程,杜特尔特不仅将首次体验礼仪之邦无微不至的顶级接待,甚至会带回相当可观的投资、经贸礼单。杜特尔特不虚此行并掀开中菲关系新篇章,这几乎不言而喻。但是,杜特尔特的外交政策调整步子太快,幅度太大,转弯太急,甚至语言太糙,都让人本能地追问,这靠谱吗?

杜特尔特不同寻常,他当选前即已初露锋芒,显示与前任阿基诺三世截然不同的内政外交风格和路数。杜特尔特6月底上台后因“群众运动式”反毒扫毒而令世界舆论大为惊诧,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对美国、欧洲乃至联合国“胡来”指摘加倍还击,甚至威胁退出联合国。不仅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梵蒂冈教皇方济各都等被他逐个点名辱骂。这些足以显示,这个靠铁腕反黑而赢得民心的新总统奉行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他彪悍地向世界表明将如何呵护本国主权和利益,对大国也决不轻易屈从。

杜特尔特执政带来的最大外交变化,首先是一反前任的偏执,不再单纯对抗性地处理对华关系特别是南海危机,但是,他也绝非亲华派,甚至都算不上鸽派。他软中带硬、软硬兼施的表态,表明他想独辟蹊径选择新方式解决老问题,其实质是,既希望中国接受所谓南海仲裁,又避免中菲关系受此拖累。和前任相比,杜特尔特只是给暴露的牙齿戴上护具,给争夺南海的拳头戴上护套,是个讲究策略的绝对民族主义者,对此中国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杜特尔特带来的第二大变化,是与美国拉开距离,从反对美国干涉内政,谴责美国殖民时代暴行,要求美国驻军撤离,宣称停止与美国在南海联合巡航,乃至威胁终结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这种大开大阖的“钟摆”风格,在当代第三世界领导人队伍中相当罕见,在美国众盟友中更独树一帜,也因此给人以菲美关系开倒车、大逆转的错觉。但是,观察家们也同时看到,杜特尔特大骂奥巴马后的赔礼道歉求欢,更看到他重申维护菲美防务协议和军事同盟关系的立场回撤。

综合杜特尔特在对华、对美关系的双重表现,其实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言语虽糙脑袋精明,嘴巴虽大心思缜密,绝非头脑发热和任性胡来的简单之辈。也正因此,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美国高层,都对杜特尔特履新后的“三把火”持观望态度,潜台词是听其言观其行,未来6年,杜特尔特究竟执行何种定型的外交政策,有待观察。

左右逢源,利益最大化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共识,也是处理国家关系的一般原则。但是,在具体国际博弈中,小国的人口、土地、实力规模和资源禀赋局限,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真正与大国平起平坐。大国对世界和地区关系格局发挥关键塑造作用,小国只能充当辅助和补充角色,因为小国不能脱离外部世界而生存和发展。

外交成功的小国,一般都能避免选边站队,特别是凡事都一边倒地站队,这必然将国家利益的全部鸡蛋投放在一个篮子而面临战略风险。在这个方面,西亚的约旦,亚洲的新加坡、越南,乃至“萨德”风波前的韩国,都已玩得十分精熟。杜特尔特时代的菲律宾,显然只是想把被前任严重倾斜的“鸡蛋篮子”重做调整,说白了,就是想在中美间保持大致平衡,两头通吃,将本国利益最大化。

杜特尔特的政策“亲中”调整,有一个良好基础,那就是中国始终“以大事小”,没有情绪化地处理对菲关系,无论是菲律宾军舰故意坐滩仁爱礁,还是阿基诺三世肆无忌惮地挑衅攻击,即便是菲律宾不顾中国规劝、抗议和警告,执意把中国告上海洋法庭,中国也都保持极大克制和忍耐。中国国家主席依然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APEC峰会,外交部长在双边关系最困难时访问菲律宾。中国最能击中菲律宾软肋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制裁手段始终没有大规模启动,反而向菲律宾开放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创建,开放“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倡议,用宽厚与耐心等待菲律宾换届换思路的这一天。

随着杜特尔特的到访,以及双方降温处理南海问题,中菲关系有望走向正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必然成为更强劲的纽带而惠及菲律宾。对中国而言,不在南海折腾中国,不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曲意逢迎,不给日本插手南海提供抓手,也许是中国对菲律宾的最大期望了。

同样,杜特尔特的“疏美”政策调整,也不会走得太远。菲律宾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性质,它与美国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东盟的角色,都决定无论谁执政都不可能与美国反目成仇,相反,它依然是西方阵营小兄弟,是亚太版北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已从杜特尔特前后反复的表态中得到印证,也从他13日关于保留菲美军事协定和同盟关系的最新澄清中管窥全豹。

大国博弈亚太日趋剧烈的时期,杜特尔特领导下的菲律宾也许将大幅度降低与美国军事合作的热度,减少联合军演的频次,压缩美国军事存在规模,但决不会废除菲美军事纽带,因为这是菲律宾撬动中国的战略杠杆,也是它提升战略价值和国际地位的重要筹码。更何况,菲律宾的精英和富人阶层,主流都亲美崇美,即使杜特尔特成为“亚洲查韦斯”,也有政治生命终结之时,他不可能改变菲律宾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轨道,除非美国时代在亚太彻底终结。

杜特尔特来了,中国应该真诚欢迎,他毕竟把首访大国的“处女之旅”献给中国,毕竟以实际行动在做双边龃龉旧账的翻篇努力。但是,用正常心态看待菲律宾外交的调整,坚持以我为主,以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为基石,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为稳妥的应对之道。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