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形不宜填埋 贵州如何“扫”垃圾
摘要:近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区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市民不得不向区长平台反映,附近的高雁垃圾填埋场已高负荷填埋,趋于饱和,垃圾根本无法降解。
华夏时报记者 张智 贵阳报道
近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区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市民不得不向区长平台反映,附近的高雁垃圾填埋场已高负荷填埋,趋于饱和,垃圾根本无法降解。
这座设计日处理能力800吨的垃圾填埋场,现在每天处理垃圾2700吨,是设计能力的3倍。超负荷运转下,这座年仅14岁的垃圾填埋场正面临提前封场的命运。
事实上,在贵州,满负荷运转的垃圾填埋场不在少数。贵州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处处长卓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贵州垃圾围城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但贵州喀斯特地貌其实并不适合垃圾填埋。”
填埋方式在喀斯特地貌上问题重重,产生的废气很难从群山环绕中消散,其渗漏液对地下饮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而填埋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日益突出。对此,贵州大力发展垃圾发电项目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10个垃圾焚烧厂落地生根,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黔西南州兴义市,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已近尾声,预计年底就将并网发电。
不过,由于环评等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垃圾焚烧厂推进十分缓慢,其中有8座或延期至“十三五”。
刻不容缓
距离垃圾场还有几百米远,一股浓烈的酸臭味就扑鼻而来。这种气味是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隔绝空气,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沼气,随时可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可以说就像一个个隐形炸弹,潜在的爆炸力和燃烧力将十分巨大。”贵阳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工程师程华称。
不仅如此,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物至少需要100年才能彻底分解腐烂,按卫生标准,垃圾填埋场附近至少50年内不能种庄稼,更不能居住。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如果隔离措施不当,会渗入到地下影响地下水,对周围的居民和植物的生存有很大的影响。
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端得到了多方认同,贵州垃圾填埋弊端更为突出: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73%,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连通,水体污染容易扩散,渗漏风险较高,渗滤液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垃圾填埋普遍存在收运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收运设施严重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行等问题。
贵州省能源局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省垃圾站总库容3600余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9000吨左右,主要采用填埋方式。随着全省“5个100工程”的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垃圾量还会日益增多,垃圾填埋场已经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需要。
遍地开花
此时,垃圾发电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最佳方式出现在贵州省能源局的面前。“在垃圾没有实行分类之前,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焚烧。”程华说,通过焚烧能将80%以上的垃圾解决掉。
2013年5月,作为探索垃圾焚烧的排头兵,兴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动工建设。该厂的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050吨,总投资5亿元;每年可产生1亿度电,产生的蒸汽用来供给工业企业使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用来制作建筑广场砖。
据负责建设的兴义市鸿大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福介绍,利用控制温度、时间、湍流度,让烟气在1000℃以上的炉膛中停留两秒钟以上,消除二 英,二 英排放为每立方米0.034纳克,不仅低于1纳克的国家标准,还低于0.1纳克的欧盟标准。按照设想,这个项目将成为教育示范基地。
毕节市政府迈出了更大胆的一步,引进美国等离子气化技术处理垃圾。对全国来说,这项技术之前还只是一个概念。美国绿色能源公司中国区总裁胡珏辉表示:“等离子技术处理垃圾完全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减量,真正做到‘零填埋’。”
根据《贵州省新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规划布局10座垃圾发电厂(其中贵阳2座),每座装机3万千瓦,日处理垃圾800至1200吨,一年可处理垃圾360余万吨,节约原煤70多万吨。
阻力重重
在垃圾围城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贵州下定决心建设垃圾发电项目,项目推进却阻力重重。
“截止到目前,规划的项目中,安顺项目已核准完毕,另有两个地方——遵义和花溪在做项目前期工作,预计明年达到核准条件;黔西南项目预计到年底可正式投用;而黔东南和黔南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六盘水和铜仁项目暂无进展。”卓军介绍称。
据了解,早在2009年底,贵阳市白云区项目就开始招投标,但因种种原因搁浅。2011年再次启动项目,到2012年4月完成了BOT招标,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而选址问题一直还难以最终确定。
为了解除群众疑虑,2013年8月,相关方曾组织白云区、观山湖区政府、人大和村民代表40多人前往厦门、黄石等地参观考察已经建成运行的垃圾发电厂。通过实地了解,参观者对垃圾发电项目有了较深认识;但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像建城市公共厕所一样,大家都认为十分需要,就是不愿意建在家门口。
事实上,早在2009年4月,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开发总公司与北京博朗环境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约,准备在六盘水市岔河垃圾填埋场建设日处理规模达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构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首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5年多过去了,这些项目都还停留在纸上。
“对贵州而言,垃圾焚烧发电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卓军称。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项目利用的垃圾量、选址和环评支持不够,也是影响项目进度的一个问题。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在贵州推进较慢,起步艰难。
“现在看来完不成‘十二五’规划了。原因很多,环评周期特别长,听证、观测、走访,红线内的要搬迁,红线外的要宣传,环评周期超出预期,之前也没有过,摸索着前进。”卓军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