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3Q大战的赢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晓斌 北京报道
绵延3年之久的“3Q大战”,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公堂对决。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360上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拉开两大巨头诉讼终极篇上半部分的序幕,不过院方暂未判决,而在12月4日,腾讯诉360不正当竞争案,也同样将在最高院开庭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3Q大战当年看似“血雨腥风”,但3年以来,两家公司均未遭受实质性创伤。目前,腾讯市值已达千亿美元,成为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龙头,而360成功上市之后,今年也顺利跻身百亿美元俱乐部。
随着诉讼新战开启,在法庭交锋的同时,双方在庭外又掀起了新一轮舆论对攻。历经3年之后,这场当年遗留的诉讼战,会揭开历史“旧伤痛”,还是送来两家公司的新繁荣?
终极篇诉讼开启
11月26日7点20分,记者赶至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最高院。尽管案子上午9点才正式开审,但现场已有数名记者在等待,且来的人越来越多,而远望最高院大院里,央视的新闻直播车也已进驻。
8点以后,更多的记者、腾讯和360出庭人员以及旁听公众开始拥入高院门口的“传达室”,此时虽然距离案件审理还有1个小时,但据最高院新闻中心人士称,庭审旁听席位已经十分紧缺,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人入场。由于排队人员爆满,而旁听又“一席难求”,现场一度出现有人抗议的混乱局面,“3Q大战”人气可见一斑。
更令人吃惊的是,为备战此次最高院庭审,腾讯、360两家公司都“重装上阵”。在安检处,记者看到360律师带了足足两个大箱子,而里面装的都是此次案件的卷宗和证据,而腾讯方面也同样是大箱子上阵。
由于需要携带浩繁的卷宗和证据,以至于在庭审现场,腾讯和360的代理律师席上,堆满了成摞的文件,以备不时查对和应辩。
新战一触即发。
在本次庭审现场,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五大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相关市场界定、被上诉人(腾讯)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被上诉人是否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民事责任承担问题、一审判决程序是否违法。五大问题被细分成了22个具体问题,但整个26日上午至午间休庭,也只是完成了2个问题的辩论,而当天的庭审,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近7点,也只是完成“相关市场界定”部分的五六个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在随后的几天里双方将就余下的几个问题继续交锋。而对于26日交锋的“相关市场界定”,腾讯和360方面目前均未发表看法,只是表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们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内容本身,此次诉讼对于中国互联网界,对于《反垄断法》,都具有标杆性意义。”360公关部人士告诉记者,“将此次案件囿于两家之争太过狭隘。”
尽管如此,在严肃的庭审之外,双方围绕“3Q大战”的新仇旧恨再度燃起,纷纷掀起舆论战。26日最高院庭审当日上午,360方面发表名为《不要让垄断扼杀年轻创业者的中国梦!》的公开信,称互联网巨头肆无忌惮地以各种模仿、抄袭、交叉补贴的手段入侵到创业者的生存地带;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巨头的挤压也是无处不在。与之相应,腾讯当日发表回应,称腾讯的开放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给了百万人施展创业的机会,希望越来越多创业者通过腾讯平台实现自己的创业“中国梦”。“谁在给创业者梦想的天地,谁在扼杀创业者的梦想,大家的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诉讼本身,法律上的意义可能更大些,对于360和腾讯本身,估计也不是特别在乎结果了。”易观国际分析师靳晴认为,虽然当初“3Q大战”,使两家公司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压力,面临用户流失和品牌、名誉损失等问题,但实际上,经过3年,“事情已经逐步淡化,用户也都慢慢回来,两家公司的市场都未流失,并继续开始增长。”
三年诉讼带来什么
虽然经历多番乱战,但不管是腾讯还是360,“大战”洗礼之后,品牌和商业价值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011年3月31日,即“3Q大战”开启数月后,360赴美上市,整个IPO获得40倍超额认购,市值逼近4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很多老牌互联网公司,成为当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最成功的IPO交易之一。两年多来,随着360在安全、浏览器、搜索和移动分发等领域全面布局,其市值也逐步攀升。今年8月份,360市值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而截至11月26日美股收盘,在中概股乍暖还寒的行情中,360与百度成为仅存的两家“百亿俱乐部”成员,其中360市值101.65亿美元。
360最新发布的三季度报告也显示,营收1.8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400万美元增长124%,净利润达445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90万美元增长250%,两项业绩指标,均超出了华尔街预期。
而作为“大战”另一方的腾讯,9月份市值首次攀升至千亿美元以上,成为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中率先达到这一高峰的企业。
在2010年的对抗风波后,腾讯方面近些年的战略部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放与合作也成为其对外宣传基调。2011年6月份,腾讯正式发布其开放平台战略,包括旗下的QQ、空间、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级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对第三方开放。据腾讯方面透露,两年多以来,腾讯分给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收益多达30亿元,而且今年一年,分给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收入也高达30亿元。
随着新一轮诉讼打响,腾讯与360在“创新”与“垄断”话题上,又展开了新一轮交锋。
“这只是诉讼衍生的公关话题。”靳晴认为,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巨头公司拥有更多用户、资金和技术优势,确实会导致市场集中,但这并不代表行业就失去了创新机会,“在垂直细分领域仍有很多机会,同时部分企业被大企业收购,也刺激了大企业本身的创新。”不过她也表示,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用户量级时,确实会面临推广和运营上的挑战。
互联网人士谢文则认为,互联网行业的主导力量,主要是非垄断的民营公司和外资,很多企业也在海外上市,市场几乎完全透明,但同时一系列诉讼和市场竞争乱象,也显示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产业界,面临的阻力和困惑。
谢文表示,互联网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是一个大行当”,但与早年相比,在创新和尊重用户上有所退步,“侵犯用户利益、利用权力等资源弹压竞争、捆绑强输送等不正当推广方式时有发生,这些都值得警惕。”
“如果你不往前走,你就会守地盘,一守地盘,与对手的诉讼和口水仗就会接连不断。”谢文认为,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产业,不应该有太多的诉讼牵扯,这对产业发展也没有太大意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