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反复活跃多空分歧加大
摘要:上周A股市场宽幅震荡,周二大跌,但周三又回抽,周四再度大跌,周五欲振乏力。而以往经验显示,每次大盘宽幅震荡之际,往往也是筑底之时。
上周A股市场宽幅震荡,周二大跌,但周三又回抽,周四再度大跌,周五欲振乏力。而以往经验显示,每次大盘宽幅震荡之际,往往也是筑底之时。所以,上周A股的如此宽幅震荡使得2200点一线筑底的观点备受追捧。
对此,笔者认为,在2200点筑底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是因为当前A股市场筑底的市场逻辑并不清晰。因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上周二公布的4月份汇丰PMI预览值只有50.5,低于预期,且新订单指数低于50,显示出口压力陡增。而出口所代表的外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所以,出口压力陡增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增强。有意思的是,在出口压力增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却异常坚挺。反观日本为出口增长,持续大力度的量化宽松,日元汇率暴跌。如此的信息就意味着,经济政策正处在纠结的状态中。人民币坚挺,出口受压。人民币疲软,则热钱外流,加剧经济波动。所以,目前经济窘境难以破局。
与此同时,外汇占款也渐趋增多。据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65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73亿美元,收益顺差185亿美元,经常转移逆差20亿美元。如此的数据也就意味着外汇占款仍然宽松,市场的流动性尚可。这就驱动着央行收缩货币投放量。但相对应的是,一季度GDP增速低于预期,经济复苏乏力,一旦持续紧缩,经济自然难有起色。如此的窘境就意味着经济复苏的预期并不强硬,A股反弹逻辑支点力度不大。
当然,多头也有着一定的做多底气,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经济的确疲软,需要刺激,所以,他们仍然抱着投资等产业链个股抱团取暖。二是银行股等指标股、人气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所以,他们的护盘底气也是存在的。如此就使得空头发力导致长阴K线之后,多头就会启动银行股、保险股、券商股牵引A股反抽。如此反复,就使得上周A股反复活跃。也就是说,如此反复的背后,其实显现出多空分歧的加大。
但是,短线A股其实仍有着进一步下跌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对经济环境并不宜过分乐观。与此同时,针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预期难以形成一致,必然会导致部分资金杀跌出局,尤其是那些获利颇丰且所持有股票的估值高企的创业板参与者们,故不仅是二级市场参与者的抛压,而且还包括大宗交易平台的抛压,上周的大宗交易平台信息就显示出创投资本、财务投资者所持股份大力套现,这必然会加剧当前A股存量资金不足的压力。
(金百临咨询 秦洪)
对此,笔者认为,在2200点筑底的可能性并不大。主要是因为当前A股市场筑底的市场逻辑并不清晰。因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上周二公布的4月份汇丰PMI预览值只有50.5,低于预期,且新订单指数低于50,显示出口压力陡增。而出口所代表的外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所以,出口压力陡增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增强。有意思的是,在出口压力增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却异常坚挺。反观日本为出口增长,持续大力度的量化宽松,日元汇率暴跌。如此的信息就意味着,经济政策正处在纠结的状态中。人民币坚挺,出口受压。人民币疲软,则热钱外流,加剧经济波动。所以,目前经济窘境难以破局。
与此同时,外汇占款也渐趋增多。据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65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73亿美元,收益顺差185亿美元,经常转移逆差20亿美元。如此的数据也就意味着外汇占款仍然宽松,市场的流动性尚可。这就驱动着央行收缩货币投放量。但相对应的是,一季度GDP增速低于预期,经济复苏乏力,一旦持续紧缩,经济自然难有起色。如此的窘境就意味着经济复苏的预期并不强硬,A股反弹逻辑支点力度不大。
当然,多头也有着一定的做多底气,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经济的确疲软,需要刺激,所以,他们仍然抱着投资等产业链个股抱团取暖。二是银行股等指标股、人气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所以,他们的护盘底气也是存在的。如此就使得空头发力导致长阴K线之后,多头就会启动银行股、保险股、券商股牵引A股反抽。如此反复,就使得上周A股反复活跃。也就是说,如此反复的背后,其实显现出多空分歧的加大。
但是,短线A股其实仍有着进一步下跌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对经济环境并不宜过分乐观。与此同时,针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预期难以形成一致,必然会导致部分资金杀跌出局,尤其是那些获利颇丰且所持有股票的估值高企的创业板参与者们,故不仅是二级市场参与者的抛压,而且还包括大宗交易平台的抛压,上周的大宗交易平台信息就显示出创投资本、财务投资者所持股份大力套现,这必然会加剧当前A股存量资金不足的压力。
(金百临咨询 秦洪)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