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行息差不降反升

作者:刘飞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10-26 22:16:00

摘要:经济下滑,坏账上升,尽管看空银行的理由有“千千万”,但上市银行的业绩报表仍然亮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利率市场化,经济下滑,坏账上升,尽管看空银行的理由有“千千万”,但上市银行的业绩报表仍然亮丽。
    10月25日晚间,首批三家银行业绩闪亮登场。中国银行公告显示,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股东净利润为1063.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7%。其中7-9月单季度,中国银行实现净利润347.62亿元,同比增长16.6%。与市场普遍预期不良贷款上升不同,截至三季度末,中行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下降了0.07个百分点。
    “眼镜碎了一地。”市场投资人不无感慨,从往常看,中国银行是银行中增长较慢者,中行尚且如此,其它银行增长只会更快。果不其然,同期公布三季报的两家股份制银行,也表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安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102.4亿元,同比增长33.2%。华夏银行前9个月实现净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40.41%。
    中行息差稳中有升
    央行今年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的两次降息及扩大人民币存贷款浮动区间,对不同规模的银行产生的影响呈现分化态势。
    与市场普遍判断“银行坐吃利差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相反,中行三季报显示,其息差收入不降反升,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中行的净息差保持稳中有升。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894亿元,同比增长13.2%。净息差为2.12%,比上半年提高2个基点。
    对此中行的解释是,大力优化负债结构,降低付息成本。努力优化产品功能,完善服务渠道,积极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着力扩大资金来源,改善存款结构,客户存款付息成本稳步下降。
    但中小银行恐难幸免。平安银行净息差迅速收窄,前三季度净息差为2.38%,相比去年年末的2.53%,已下降15个基点。而环比6月末的2.42%,也已下降了4个基点。
    平安银行的报告分析颇具代表性,“从同比情况看,受央行2011年以来调息政策影响,在本行组合管理和定价策略的引导下,存贷差有较好的成长;但净利差、净息差因受同业规模扩大的影响有所降低。”
    从环比情况看,2012年6月以来央行两次降息,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导致第三季度的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均较第二季度有所下降,但资产收益率降幅大于负债成本率的降幅,使存贷差、净利差和净息差均有所收窄。
    “上市银行整体息差回落幅度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将同比增长17%左右。”中金公司报告如是预测,三季度净息差回落在5个基点左右,其中大银行普遍保持稳定,而中小银行下降5-10个基点。
    三行不良贷款有升有降
    过去十年,中资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一直维持“双降”。但随着中国经济减速效应的逐步渗透,银行业资产质量备受关注。
    根据银监会8月曾公布过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人民币,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仍维持在0.9%,与一季度末持平。
    近日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援引银监会的数据透露,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97%以内。这意味着,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年内首次反弹。
    三季报显示,3家上市银行明显好于整体。9月末,中行不良贷款额为641亿元,不良贷款率0.93%,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至237%,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产能过剩行业三个风险管控重点领域,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28%、0.36%和0.99%,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上述三个行业贷款总量适度,占中行全部贷款的13.5%,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
    根据华夏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37亿元,比上半年末增加2.53亿元。今年一、二季度,华夏银行不良余额分别为57.14亿元和56.84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与二季度末持平为0.85%,比上年末下降0.07%。
    与中行和华夏银行不同,截至报告期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6亿元,不良率0.8%,比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覆盖率209.40%,比年初下降111.26个百分点。在备受关注的小微金融领域,平安银行三季报称报告期内大力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筹备小微金融事业部,加大在该领域的机构建设、人员配置、风控体系、配套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银行小微贷款余额为549.8亿元,较年初增加69.52亿,报告期内累计新发放337.36亿元。但受经济形势影响,小微贷款的不良率高达1.13%,且不良主要体现在江浙地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