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业新一轮系统风险或已形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18 00:08:56
据8月15日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二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较一季度末增加182亿元至4564亿元,二季度实现净利润3356亿元,较一季度增长2.94%。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当下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依然相对乐观——虽然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有所下滑、不良贷款余额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之下,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仍可取得20%以上净利润增速以及不良贷款比率持续下降(2011年为1.0%,2010年为1.1%)的成绩。
可是,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则当下我国银行业的真实景况,不仅远不如表面数据那般相对乐观,而且极可能昭示着我国银行业的新一轮系统风险已然形成。对此进行推断,我们既可以通过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升直接感知,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已从2010年第四季度的217.7%,大幅提升至今年第二季度的290.2%,两年不到的时间,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大增的背后,毫无疑问是我国银行业对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在做提前准备;我们还可以通过已经暴露的大型企业贷款风险间接感知,比如,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能企业江西赛维,负债总额已高达60.04亿美元接近破产边缘,而这其中相当部分贷款为国内银行所提供。再如,我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其逾百亿元银行贷款亦因当下造船业的持续不景气,濒临着巨大的风险隐患——上述两企业仅是我国太阳能和造船业两大产业整体陷入困境的典型代表,就这两大产业整体而论,当下均存在巨额贷款风险高企而经营难续的困境,公开资料已经显示,当下仅我国太阳能产业就存在逾千亿元的贷款总额。
除此之外,判断我国银行业新一轮系统风险是否已经形成,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导。
其一,我国总额逾10万亿元(实际可能高达20万亿元)的巨额地方债务,其潜在风险之所以至今没有显现,是因为通过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滚转进行维稳,而这部分风险在当下地方土地财政大幅受限之下,其未来的风险度实际上仍在持续上升。除此之外,近两年来,我国地方债务不但没有有效减少,实际反而成持续增加之势。而更为严重的是,当下已然启动的地方版“4万亿”刺激计划,极可能会将我国已然高企的地方债务,进一步大幅推高。
其二,我国实体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企业不良贷款风险。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2%,其中国有企业利润降幅更是超过10%,规模工业企业的贷款风险通过政策扶持,短期虽不至于彻底暴露,但在整体业绩持续不振之下,其风险度仅可能在持续积累,而不可能有效消减。除此之外,缺乏政策遮蔽的绝大多数中小民企,其贷款风险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且不具备辗转腾挪之力的情况下,将较大型企业提前集中爆发——这可以通过去年下半年至今持续爆发的担保公司破产窥之一二,因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很大部分是担保贷款性质。
其三,在存准金率持续偏高、而存贷比相对偏低的限制之下,我国银行业不仅存在巨额的表外资产,2011年我国银行业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即高达逾18万亿元,而且普遍存在将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潜规则——今年上半年,我国76家获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已从此前的2819亿元大幅增至4802亿元(增幅高达70%),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银行业表内资产“表外化”所致。我国银行业虽可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提升其存贷款额度并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但是其系统风险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真正弱化。
当然,上述对我国银行业新一轮系统风险可能形成的论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部交叉。但是,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绝非如银监会统计所得的4564亿元和0.9%那般乐观。只不过,其规模更大的不良贷款额以及由此造成的更高的不良贷款率,通过种种手段暂时“潜伏”而已。
固然,在我国银行业以国资为主体的格局之下,其风险可以通过债务滚转、表外化,以及财政输送等手段,进行巨额不良贷款的短期遮掩,以维持今后2—3年的虚假繁荣,但是,正因如此,我国银行业更可能形成之于未来更为难解的系统风险——而对此进行全面破题,则不仅需要我国银行业通过业务创新,降低对利差盈利模式的过度依赖;还需要政策层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提速以及降低对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倒逼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抑制行政指令对银行运营的过度参与,从而真正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降低对行政主导性投资项目信贷需求的过度牵就。(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