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解除利率管制已刻不容缓

作者:杨国英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25 22:10:56

摘要:解除利率管制已刻不容缓

财经评论员 杨国英

   对瘦弱者给予呵护合乎情理,但当瘦弱者因此虚胖且不思进取时,仍然持续呵护则显然不合情理。
    纵观十多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即是如此:经过1998—2004年高达近4万亿元的注资、剥离坏账,初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后的我国银行业,随即于2005年后陆续进入上市轨道。此时,我国商业银行刚刚“自立”,不仅要逐渐适应市场竞争,还要逐年冲销过去的不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进行利率管制,用高利差对其进行呵护,应该说相对合理。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通过利率管制对其进行呵护,则已明显不合情理。事实上,我国银行业因历年高利差的福利的催肥,已显得过于虚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近110万亿元,近6年来增长逾2.7倍,年均增速高达20%左右。与此同时,由利率管制所造成的我国银行业的赚钱能力,则更让人叹为观止,截至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润高达6915亿元,占同期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近50%,且这样的业绩是建立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的。
    “逐年冲销过去的不良资产”,是我国历年实行利率管制的最大理由。但这个理由之于当下,事实也已不存在。仅以我国上市银行2006年至今的逐年净利润为例,2006年是1704亿元、2007年是2877亿元、2008年是3734亿元、2009年是4348亿元、2010年是6626亿元,再加上今年前三季度的6915亿元,我国上市银行2006年至今的净利润累计已高达26204亿元。如果再加上占比近30%的非上市银行,则我国银行业仅6年不到的时间,其净利润总和已高达近4万亿元。而我国在1998—2004年对银行业的注资、剥离坏账总计亦不超过4万亿元,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通过财政予以直接冲销。
    所以说,在我国银行业已过于虚胖、且近6年净利润已完全冲销过去巨额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再持续进行利率管制,不仅不合情理,更会对实体经济以及民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虽然,理论上除了通过银行贷款,实体经济还可以借助股市、债市以及股权交易进行直接融资,但是在我国监管不力、重融资轻分红的“圈钱市”之下,不但融资总量占比僧多粥少,而且融资增速持续下滑趋势亦很明显。此外,就通过企业债融资而言,以我国今年拟发行的5000亿元计,占同期股市总市值仅为2%左右,且其中绝大多数还为央企和地方债务平台所垄断。而再论股权交易融资,其所能解决实业经济的资金需求,更是九牛一毛,这从我国至今国家层面认定的股权交易所仅天交所一家,且其挂牌交易公司总市值仅100亿左右即可见一斑。
    在我国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占比高达80%的情况下,央行“贷款利率上不封顶,存款利率下不探底”的呵护政策,致使我国历年基准利率的存贷利差均在3%以上,且实际利差几乎均在5%以上。享受如此之高的利差福利,比同期欧美银行业的基准利差要高出近10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银行业一直缺乏创新动力——以2010年为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非利差收入)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而同期欧美银行业却占近50%,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不含港澳台)占比仅为1%左右,而同期欧美银行业却高达25%-40%。
    利率管制所造成的高利差,可以说是我国当下最大的金融症结,在我国实体经济直接融资通道过窄的情况下,高利差必然会造成对实体经济的伤害,这也就是我国当下逾2000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仅与16家上市银行净利率总额相当的原因所在。这同样也是我国任由银行业高利差的“水涨船高”,所导致我国民间高利贷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在高利差变相扼杀我国实体经济的同时,亦会造成日益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因为,以我国存款利率与通胀水平相比,则我国历年来的实际利率均为负利率。在缺乏定额保值储蓄政策的情况下,虽然我国民众可以选择其他投资方式,但这往往又带来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投房地产、矿产往往造成资产泡沫,投股市则往往自投上市公司的圈钱罗网,投农产品等商品则又往往形成通货膨胀。
    解除利率管制已刻不容缓!之于我国银行业自身而言,这不仅因其已无“逐年冲销过去的不良资产”的理由,更因持续高利差福利会令其彻底丧失中间业务的创新动力,更遑论未来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而之于实体经济而言,利率管制一天不除,高利贷即会日甚一日,实体经济则会难以再次振兴。再之于民生而言,负利率所造成的变相剥夺,不仅会造成分配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更会让扩大内需改变经济结构的美梦难以实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