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上半年超六成新股破发

作者:李叶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08 20:05:42

摘要:上半年超六成新股破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市场又开始乱了,比亚迪一上涨,新股好像都变成人来疯,要保持警惕,破发的教训不能忘呀。”上周,股民罗女士告诉记者,她注意到了新股再次涨潮的迹象,但对这种现象的持续性她表示怀疑。
    7月6日,比亚迪再次走强,这已经是其自6月30日上市以来连续5个交易日上行。在比亚迪的带动下,新股似乎忘记了破发的狂潮,伴随着股指的反弹,开始了大规模的上涨,貌似新股疯狂的时代又回来了。
    不过,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大部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破发、以及上市首日破发都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的一种表相,本来健全的资本市场就不应该长久存在打新不败的神话,所以,目前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股大涨,并不能说新股不败的时代倒退回来了。
112只新股破发
    随着IPO的重启,尤其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新股疯狂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交易日,而破发却伴随着整个上半年的行情。
    7月7日,记者利用Wind数据浏览器进行统计,截至6月30日收盘,上半年上市的167家新股中,共有112只跌破发行价,占比达到了67%,而上市首日就破发的公司则达到64家,大约占IPO数量的38%。
    这并不是新股上半年破发的全部证据,记者利用Wind数据浏览器对破发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统计,结果显示,上半年完成上市的167家公司当中,主板公司占据23家,12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中小板61家公司完成上市,首日破发达到25家;一直被赋予高估值帽子的创业板83家公司中有27家破发。向来稳健的主板,上半年的破发比率已经超过了50%。
    从月份上来看,新股破发更是每月必来。1月份,16家公司遭遇破发;2月份,4家公司首日破发;3月份,8只新股首日破发;4月份,再次上演1月份的悲剧,16家破发来袭;5月份,12家新股上市首日破发;6月份,破发潮似乎有所控制,但依然有8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
    相比2010年上半年,177只新上市的股票,上市首日破发的仅有13家公司。那时的市场,正是演绎新股不败的顶峰时刻,无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中签似乎便意味着中奖。而今,破发涌动,即便有短暂的回潮迹象,也难掩背后的真相。
    数据的对比便是上半年破发的血淋淋证据,这足以给狂热的打新投资者泼上一桶凉水。上海某上市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师李一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破发,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有破发潮实际上是进步,如果包括一些机构在内的投资者继续为新股不败推波助澜,不得不说那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性甚至不负责的表现。”
    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对破发现象颇有微词,他表示,在股市走向弱市时,发行市盈率会走低并与二级市场逐步接轨,新股发行市盈率开始低于二级市场,上市后破发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时,意味着大盘阶段性的底部开始出现。
破发很正常
    破发,在部分投资者眼里,似乎成为一种“罪恶”,而分析人士称这是资本市场的进步,投资者回归理性的表现。
    华安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在A股市场实行市场定价以后,很多公司可能确实不错,但是它的发行价格已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已经将公司预期之内的利好全部考虑在内,这导致公司上市以后并没有太高的上涨空间,甚至开始下挫,这是很正常的状况。”
    的确,破发并不可怕。在高估值、高市盈率的市场下,破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财经评论人叶檀表示,眼下,不能因为比亚迪的上涨就认为新股不破发了,新股破发依然还将成为今后的常态。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其实很难,因为新股发行中的利益链条并没有彻底切断。
    事实上,不管是破发,还是上市首日就破发,打新的投资者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心态,仔细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对公司上市首日的价格进行一个理性的判断,不炒作不跟风。

观察
新股打碎了谁的心

    在强调新股发行市场化进步的同时,新股破发似乎也撕破了另一个谎言,那便是券商的强力推荐报告。
    八菱科技终止发行事件、冠昊生物专业补脑残报告等等,这在当下的新股市场已经不再新鲜,甚至能够被投资者一眼识破,但为何券商还在卖力叫好?不得不说这是某些券商职责的缺失,更严重一点说,已经触碰了投资的道德底线。
    很多事情是公开的秘密,券商投行、上市公司以及询价机构存在着利益关联,而券商投行与券商研究所之间又是亲兄弟。或许有些情况只是巧合,但难免会让投资者联想太多。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投资者已经越来越理性了,上半年新股的破发便是证据,而新股破发打碎的不仅仅是普通小散的心,还有那些中签的机构。根据相关报道,二季度35家券商打新浮亏为4923.99万元。
    对破发现象,知名财经评论员苏培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新股破发的频繁,新股发行三高已经转换为破发率高、跌幅高和中签率高,询价机构也开始逐渐保持谨慎,因为新股发行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是管理层值得注意的现象,让新股发行真正实现市场化。”李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