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六成浮亏 QDII仍然很受伤

作者:王雪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1 18:49:31

摘要:六成浮亏 QDII仍然很受伤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雪涛 北京报道

   在外企上班的陈先生去年在银行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只QDII理财产品,目前亏损过半,提起这件事,就很懊丧。最让陈先生生气的是,他的银行朋友告诉他所买的那款产品不仅保本,到时还会有很高的投资收益,于是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派妻子前往银行办理购买手续。如今面对损失过半的惨状,内心感到很受伤。
    据了解,QDII理财产品频频遭遇客户投诉,“风险提示不足”成为事件的主要导火索。对此,银行理财人士认为,QDII前期涨幅明显,对后市继续上涨空间并不看好。对于没有申购的投资者,目前并非介入的好时点,而对于已经持有的投资者,可考虑慢慢赎回,待回调后再申购。该人士还认为,大宗商品的价格浮动较大,与之挂钩的QDII变动也会较大,投资者今年对QDII选择波段操作仍是明智之举。
QDII净值下降
    由于海外金融市场遭重创,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截至5月17日,正在运行的263款银行QDII产品中,有106款累计收益率为正收益,剩下的60%的QDII产品目前仍处于浮亏状态,但浮亏幅度不超过50%。
    两年来,中外资银行QDII产品表现的差异也逐步拉大。截至5月17日,中资银行40款QDII产品中,目前累计收益率为正的只有4款,占比只有10%;而外资银行223款QDII产品中,46%的QDII产品已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累计收益率实现正值。
    不可否认,中资行在扳回理财产品局面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自从监管层为信贷类理财产品上了紧箍咒之后,中资银行又开始集体转战短期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投资票据市场,也就决定了其收益率一般在1%到2%徘徊。而中资银行“一窝蜂”推出短期、信贷类理财产品,这无形中也加剧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同质化”,不利于市场进一步发展。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更注重安全,多以跑赢通胀为目标,然而能不能实现跑赢通胀的目标还不好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太雷对记者说道,中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从2005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在产品设计、技术等方面与外资行有一定差距。
    由于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同,运行期2年以上的QDII产品明显逊色于运行期2年以下的QDII产品。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166款QDII理财产品,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8.72%。而运行期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45款QDII理财产品,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0.70%。
    分析人士表示,此番QDII集体跳水主要还是源于希腊债务危机的升级,美国及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股市均被波及。
    工行分行理财师李吉透露,银行QDII在设计和产品形式上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银行特别是外资行QDII中有很多产品与黄金、石油等能源指数直接挂钩,且房地产、气候指数、农业都可能是基金的挂钩标的,对有‘泛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来说或许更有吸引力。”
谨慎选择QDII投资
    近期,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火爆,推出时间也较为密集,但与基金系QDII产品相比,各大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却并未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虽然预期收益率大幅提高,然而销量均没有突破百亿。如果投资者要资产海外化,目前是否一个好的入市时机呢?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系QDII产品的发行渠道没有基金公司多,目前包括五大银行在内的不少银行柜台以及网上银行都有代销基金系QDII产品,而银行系QDII产品一般只在自身网点发售,且无法通过网上银行认购。此外,受部分条件限制,银行系QDII在流动性上要比基金系QDII弱得多,投资范围也不够宽泛。
    不过,不少银行内部人士表示,推出QDII是为了内地金融机构能够走出去并发展壮大。从长期来看,QDII产品还是有非常大的前景。作为一个投资渠道,QDII只要在合适的市场时机推出合适的产品,完全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回报。而面对其他机构的竞争,银行将在人才、管理机制、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设计出最适合投资者的QDII产品。
    中行分行营业部个人理财中心金融理财师廖伟华对后市的涨幅空间并不看好,他建议,对于没有申购的投资者,目前并非介入的好时点,而对于已经持有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慢慢赎回,待回调后再申购。
    考虑到赎回费用和申购费用,廖伟华认为投资者今年对QDII选择波段操作仍是最明智之举。大宗商品的价格浮动较大,与之挂钩的QDII变动也会较大,相比之下,赎回和申购费率一般都会被收益或者损失覆盖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