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五年:“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聚焦二十大

作者:齐萌 葛爱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0-21 17:15:51

摘要: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成功,大湾区形成的示范效应对中国区域的深度城镇化和大区域战略协同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五年:“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聚焦二十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齐萌 葛爱峰 深圳报道

自2017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接连落地,内地9个大湾区城市与香港、澳门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17日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

对此,有着十八年产业研究与规划经验的专家史一哲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大湾区建设五年以来,成就和亮点主要包括: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完备,全面覆盖了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教育合作、财政、商务、金融等主要领域;国际科创中心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建设速度快,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进展明显;推动了三地市场化体系的深入一体化。

同时,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成功,大湾区形成的示范效应对中国区域的深度城镇化和大区域战略协同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被多次提及

在此次招待会上,赵辰昕多次公开提及粤港澳大湾区。

在区域发展战略成效上,赵辰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在港澳发展上,赵辰昕表示,我们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而在大湾区建设方面,赵辰昕表示:“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逐步构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他表示,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五年来成效显著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5年来,从中央到各地,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

具体而言,在重大合作平台方面,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赋予横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

同时,《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对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其中有国际影响力的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西岸的高端装备制造带正抓紧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涌现;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正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海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运输业、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显著,深中通道进展顺利,黄茅海通道、沈海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广湛、深江等铁路积极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进展顺利;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顺畅,实现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自助的创新通关模式,上线粤澳货物“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试点“跨境理财通”业务;规则衔接机制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持续扩大,司法规则衔接得到加强,标准对接取得突破。

在“优质生活圈构建”方面,社会共同体初步形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成,教育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大学(深圳)均落户广东;医疗合作进一步深化,支持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对滞留内地的香港居民推出“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保和养老更加便利,横琴“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有序推进,“湾区社保通”正式上线,目前在粤已兴办7家港澳养老机构。

未来发展建议

作为引领国内外双向开放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整合了国内最有活力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前沿的对外开放阵地,具备了打造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条件和独特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史一哲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深圳是中国自主创新比较活跃的前沿阵地,也是未来产业升级的主要火车头;港澳是对接世界的主战场,也是国际资本的主要通路。

“三者的一体化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对于创新生态圈的打造,做出了哪些可衡量的成就?吸引了多少资本投入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活动中,吸引了多少国际一流的、高端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集聚?这两个点非常值得我们未来持续观察。”就三地融合发展成效的衡量指标,史一哲向本报记者补充道。

他指出,未来大湾区吸引全球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具体而言,应该在对接西方法律体系和社会治理、经济管理惯例体系的基础上,打造高水平的、深度一体化的、高度对外开放的‘大特区’。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真正能够彻底实施国际规则的开放窗口,一个政府依法依规行事,能够对企业和个人的权益真正做到依法保护的开放窗口。”

同时,陈晟也对未来大湾区发展提出建议,“未来大湾区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融合,更多要注重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形成协同性效应。”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