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三十而“立”,这个群体发生了哪些改变?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2-03 20:54:16

摘要:就在国际残疾人日当天,生命阳光中心还组织了一个百余人参加的“迎冬奥、冬残奥,运动强健体魄,轻残携手重残,提升品质生活”的线上活动,旨为庆祝这个节日。

 “国际残疾人日”三十而“立”,这个群体发生了哪些改变?

灾区群众正在孙炳良提供的落脚点食用免费晚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12月3日,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如期而至。

1992年10月1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旨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和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和福祉,并提高人们对残疾人处境的认识,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城市服务、卫生系统、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挑战,其中,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更大、风险更高。如今,世界从疫情中慢慢恢复,今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是:发挥残疾人领导和参与作用,建设包容、无障碍和可持续的后疫情世界。

“这个主题让我特别有感觉,比如,我们中心的轻度残疾人就自发组成了义工团队来帮助孤寡、重残等特别需要的人群,如今,被帮助群体的心情越来越好。”原北京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曹雁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热心残疾人公益事业,退休后成立了民办非营利性机构生命阳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致力于帮助残疾人群体提高生活质量。

就在国际残疾人日当天,生命阳光中心还组织了一个百余人参加的“迎冬奥、冬残奥,运动强健体魄,轻残携手重残,提升品质生活”的线上活动,旨为庆祝这个节日。

由“受助者”转为“助人者”

残疾包容是维护人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承诺的核心所在。致力于落实残疾人权利不仅是一个正义问题,同样是对共同未来的投资。

位于北京海淀区一个不起眼的小二楼,门上拴着的铁链告诉来访者,房间里已是人去楼空,门牌上略显斑驳的“盲人按摩”四个字,透出一些沧桑。这是记者经常光顾的一家盲人按摩店,如果不是门上贴出的“搬迁通知”,记者定会误以为这里已关门停业,毕竟,疫情期间,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记者通过了解获悉,后疫情时期,这家盲人按摩店的生意不光已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状态,甚至由于客流量的增加,原有店面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重新选址。同时,按摩床位也由之前的9张,增加到了15张,人员虽然还是9人,但不久前有两名盲人师傅辞职回家创业,后又补充的两名,后续按摩店将要继续增加按摩师傅的数量。

“疫情期间和过后的一段时期确实非常难熬,不过,虽然看不见,但也不甘心成为别人的累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甚至帮助到更多的人。”46岁的按摩师傅大江是东北人,从事盲人按摩近十年,21岁时因意外致盲。由于行动不便,即便是疫情期间也没有回到老家,就在那时,他与几个小伙伴捣鼓网络直播,没想到竟然把老家的冻梨和榛子卖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他还拿出一部分钱买了口罩,送给周围防疫点的工作人员。

如今,按摩依然是他的主业,“这技术活不能丢,不过,我的微信还会卖些老家的特产,这已成了老家特产的一个新销路。”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意识和行为,同样,在这场较量中和后疫情时期,出现了很多残疾人的身影,他们由“受助者”转为“助人者”,用残疾之躯参与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书写着人间大爱。

时光倒流回7月份,河南汛情牵动着所有国人的心。

就在那时,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各地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强降雨天气,连续遭遇暴雨袭击,引发当地城镇道路积水,村庄出现洪水,受灾严重。就此,浚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为I级应急响应。

为支持浚县抗洪救灾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鹤壁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肢残协会主席、炳良科技董事长孙炳良主动为父老乡亲提供一个落脚点,自发接收前来投宿的灾区群众,给他们免费安排食宿,同时,公司党支部书记孙系则带领支部成员整装待发,时刻做好后勤接待保障工作。

“感恩是一种责任,平时常常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在这次灾难面前,我们残疾人也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代表残疾人群体回馈社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的力量。”孙炳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大难期间,能让乡亲吃上一口大锅烩菜,心里就觉得舒坦。

显然,进入后疫情时代,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类社会群体、社会力量在经历了疾病、疫情、战争、自然灾害等多种考验后,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家尊重差异,多元并存,在包容互助中使得残疾人进一步融入社会,发挥自身的领导和参与作用,甚至成为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推动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天天关爱残疾人

30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走上了从起步到壮大、从零散碎片到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道路。残疾人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救助体系、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等日益完善。借助法律和制度,残疾人的人权有了充分保障,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依托就业、教育、医疗和各项社会保障及惠残政策的支持,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实而丰富。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从歧视、偏见也走上包容、理解之路。

这样的背景下,各界对残疾人群体日益关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彰显自身价值的融合性环境更加宽松和谐、包容尊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依法促进对残疾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风险社会中,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其脆弱性和正当主张对风险防控和人权保障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就在新冠疫情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就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时强调:“世界从疫情中恢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残疾人的愿望和权利被纳入一个包容、无障碍和可持续的后疫情时代并得到体现。而这,只有与残疾人及其代表组织积极协商,才能实现这一愿景。”

据记者了解,近日,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全国残联系统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认真组织学习,扎实做好宣传,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推动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通知》要求,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全会精神。要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与完成残疾人工作年度重点任务、做好疫情防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谋划好明年工作,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同时,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重点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残联党员干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坚持正确党史观,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残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密切党和残疾人群众的血肉联系。

初心不负,未来可期。

记者从《“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获悉,到2025年,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公平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2月3 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而关爱残疾人,不只是在这个日子里。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