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最:践行普惠金融 助力共同富裕「2021华夏公益论坛」

作者:陈柯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29 22:38:03

摘要:王行最称,中和农信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中和”二字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王行最:践行普惠金融 助力共同富裕「2021华夏公益论坛」

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王行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11月28日下午,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1华夏公益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公益力量助力共同富裕”。公益领域众多知名人士汇聚2021华夏公益论坛,共同探讨公益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并寻求促进公益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王行最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他认为,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获得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普惠金融就是这样一种途径。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作为普惠金融方式的一种,王行最介绍道,小额信贷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的一个实践,后以扶贫资金到村、到户的一种有效手段引进中国,并在世界银行秦(秦岭)巴(大巴山)山区扶贫项目选了两个县进行试点。早期小额信贷主要是要实现三大目标:把钱贷款给真正的穷人、通过赋能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机构以及财务的可持续。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和农信目前已经在全国20个省设立425个小额信贷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服务近10万个乡村。4000多名信贷员就像赤脚医生一样,走村串户,上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累计发放贷款900多亿元,惠及700多万中低收入农户和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主。

除了提供金融服务以外,中和农信还搭建起一个包括金融教育、农技支持、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内容在内的多层次的、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与类型客户需求的能力建设体系。

图片1.png

来自内蒙古敖汉旗的农户张占中在“乡助”APP的帮助下玉米获得大丰收。

王行最指出,中和农信通过开发“乡助”APP来帮助农民增收。来自内蒙古敖汉旗的农户张占中,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以前他和周边的农户种玉米的方式很“原始”,各种杂牌肥料都用,但产量逐年下降。有人推荐他下载了乡助APP,作物有了问题拍照上传提问,就可以得到初步解决方法,同时还可以预约专家到地头实地考察,给出详细解决方案。参照专家诊断,他购买了平台推荐的大牌化肥,不但节省成本,还可以通过专门技术群随时提问,获得专家解答,在这款APP的推荐和专业指导下,张占中家去年的玉米获得大丰收。

中和农信已初步建成以小额信贷、小额保险、农资电商、农品直采为主营服务,以本地生活、乡助优选为便民服务,以技术培训、公益援助为赋能服务的多形态、多层级的综合助农业务体系。例如中和农信依托多年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经验和基础,根据县域农户的实际需求,甄选小额、便捷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普及保险知识,满足农户意外、医疗等方面的保险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百姓因病因灾返贫问题。目前在保农户共有88万户。

2020年,辽宁一对连新农合都不愿意交的姚氏老夫妻,在中和农信客户经理的宣导下,买了一笔60元的意外险,不久后老两口因在大棚里面生炉子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住院治疗,因为没有新农合,花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最后在中和农信的协助下,累计获得保险理赔1.5万元,覆盖了所有医疗支出。通过此次经历,老两口建立起了保险意识,不但全家上了保险,新农合也交上了,还动员不少亲戚朋友购买了意外险。

WPS图片-修改尺寸.png

姚氏老夫妻在中和农信的协助下全家上了保险,交上了新农合。

此外,中和农信还拓展了农产品上行和农资电商业务,开展订单农业,提供化肥、有机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众多助农惠农项目的背后是理念的支撑。王行最称,中和农信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中和”二字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本心,就是通过金融的包容性、可持续的服务,“中和”农村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之间的矛盾,助力广大农村地区百姓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同富裕作为中和农信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始终流淌在中和农信的血脉之中,我们将会引领全体中和农信人助力乡村,努力追求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推进共同富裕。”王行最说道。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