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车险综改下险企如何增利?“保险+再制造”将为险企节约成本约500亿元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0-22 18:52:04

摘要:“过去在手续费等一些领域的空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挤压,对车险经营带来考验。如何既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又能使市场组织得到合理的利润,我觉得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循环利用领域至少有500亿的成本集约可以实现。”中国银保董事长、原中国保险业协会会长朱进元在研讨会上表示。

车险综改下险企如何增利?“保险+再制造”将为险企节约成本约500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始于去年9月的全国车险市场综合改革近期交出了一周年成绩单。受惠于这场改革,让驾驶记录良好的车主得到了商业车险保费平均下降两成的优惠;而另一端,则让市场承保方产险公司承受着保费及利润双降的压力。如何改变车险综改带来的“跷跷板”效应,实现双赢局面,成为车企及汽车零部件厂商关注的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10月21日,在上海举行的保险业第44期“保险+再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热点话题研讨会上,包括平安、太保、人保等一批头部产险公司以及中国银保传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经信委等机构人士纷纷为商车险市场如何在符合“双碳目标”国家战略中寻找增利路径献计献策。

“从保险业自身发展情况看,保险业经过几轮商车改革,一方面保费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保额也在提高,保障范围也在扩大。可以说,过去在手续费等一些领域的空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挤压,对车险经营带来考验。如何既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又能使市场组织得到合理的利润,我觉得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循环利用领域至少有500亿的成本集约可以实现。”中国银保董事长、原中国保险业协会会长朱进元在研讨会上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则在会上建议,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有利于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比如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厘定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予以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

商车零部件再制造存潜在“金矿”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止今年8月末,国内机动车辆保费收入为4950亿元,仍占据非人身险保费“半壁江山”,而车辆赔付支出为303亿元,责任保险赔付支出为2474亿元,再加上中介手续费用支出,整个车险市场的承保利润非常微薄,综合成本率也在车险综改之后再度攀升。

如何破局,成为险企、监管机构以及车辆零部件制造商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在上述热点话题研讨会上,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车损理赔零部件更换领域上着手,既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同样也能在不损害车主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险企的承保利润,压缩理赔费用。

对此,朱进元分析指出,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可以拉动上下产业链条,对于这样的资源需求和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行业,零部件制造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共识和行动,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措施之一。

“再制造可以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技术性能和服务,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来完成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这个方面,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国家资源小组发布的报告,重新定义价值制造业革命,提出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原品,并优于传统再制造,可以实现节材80%到98%、99%这么高的效果。从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整个上下产业链条的拉动,以及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保障来看,这项工作具备可推动的可行性。”朱进元表示。

与此同时,朱进元还进一步比较称,当前全球实现碳达峰之际,大多数欧美国家已经把再制造作为规模较大的重要产业,在美国再制造的企业数已经超过6万家,每年销售总额已经超过了560亿美元。通过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来解决维修的占比已经超过了45%-50%;而德国已经把9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

“在我国车险市场每年近万亿的保费构成中,汽车后市场大概70%的成本由保险行业承担,这种当中大概物损和人伤是四六分成,物损当中又有六成是用于汽车的外挂件维修,大约有2000多亿的市场空间,而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2.8亿辆,拆解率不到1%,占比极小。如果能够达到欧美国家再制造零件使用比例,那么可以为车损维修保险公司方面节省500亿的赔付支出。”朱进元分析指出。

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商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险企、制造商甚至车主是三赢的局面,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改变车主的认知观同样成为一大考验。

“这么多年有4S店、汽车修备厂,通过对原事车辆故件简单的加工来顶替原厂件,或者用一些副厂件代替,已经给消费者的心里带来伤害,未来在这个方面,如何让消费者正确认识再制造件成为重中之重,国内一些大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商已经积累了主要车辆相关外挂件的数据,可以通过3D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保障再制造件远远优于过去的性能,甚至可以达到原厂件的效果,但这个东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研讨会上一家参会产险企业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向维修端“要”利润

在诸多参会的保险机构人士看来,未来保险公司将再制造零部件纳入保险公司理赔体系,不仅能推动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也能为保险业实现减损增效。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作为率先发力汽车新能源产业的地区,也成为国内机械零部件再制造的“领头羊”。据上海市经信委节能和综合利用处副处长张敏介绍,根据行业机构的统计,2020年上海市再制造业产值约为44亿元。再制造门类包就括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硒鼓、墨盒、数控机床等,各个领域都贡献了一些产值。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这意味着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将真正迎来重大发展。

“《办法》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办法》出台之前,整个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办法》从再制造企业规范、旧件回收要求、技术标准、再制造产品进入市场的管理要求、市场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出具体管理要求。”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受访时指出。

记者也了解到,研讨会上国内三大产险巨头都已经在再制造产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再制造我们参与近十年了,也是今后会加大力气推动的产业,目前也在尝试一些其它的低碳维修技术,如智能平台、图片智能识别等。”平安产险理赔部负责人刘刚受访时透露。

太平洋产险首席信息官王磊则表示,太保产险正在推行“物联智保”,逐步搭建起三层运营体系,第一层则联合包括零配件厂商、整机厂商共同打造这样一个生态化的智能车联网体系,在这体系当中,能够有效去收集到无论是原装的还是再生出来的零部件,可以有效地和用户一块管理或者治理整体的风险。同时进行规范回收并进行机制引导,即通过设计附加条款,对“低碳”或“使用再制造件”有费率优惠。但由于目前再制造件供应主体较少,开展较为困难。

人保财险理赔部资深专家兼副总经理奎志钢建议,在推动国内车损理赔使用再制造零件的时候,需要政府部门形成统一的认知导向来培育再制造汽车零部件销售渠道,逐步形成对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信任氛围,逐渐消除消费者对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疑虑,对售后服务不再担忧。

“再制造零部件的销售价格虽然比新零部件价格低,但是对消费者来说,性价比并没有足够吸引力,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或者配套的优惠政策,要避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再制造配件,从而导致的投诉和负面的舆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的日益完善,保险制度的更新升级,我们相信,最终消费者对于再制造零部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会越来越高。目前国内首次购车比例高达75%左右,国外不足20%,一旦中国首次购车比例下降到50%,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将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奎钢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