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突发!黑石终止收购SOHO中国,潘石屹“跑路”失败?

作者:李凯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9-10 19:38:13

摘要:9月10日晚间,SOHO中国(股票代码:00410)突发公告表示,黑石终止收购SOHO中国,各方决定不作出要约。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要约方已经向监管机构递交了相关的审查资料,但截至目前,仍未达成任何先决条件。

突发!黑石终止收购SOHO中国,潘石屹“跑路”失败?

丽泽SOHO 李凯旋 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凯旋 李未来 北京报道

9月10日晚间,SOHO中国(股票代码:00410)突发公告表示,黑石终止收购SOHO中国,各方决定不作出要约。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要约方已经向监管机构递交了相关的审查资料,但截至目前,仍未达成任何先决条件。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由于报告期内无任何物业销售收入,仅有租金收入,SOHO中国的营收同比下降44.6%,毛利同比下降17.5%。公司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水平已经从2020年同期的78%恢复至90%,但由于租金收入仅同比增长3%,因此,有专家认为,不排除SOHO中国“以价换量”。

黑石停止要约收购

9月10日港股收盘后,SOHO中国发布公告表示,黑石不对收购作出要约。截至公告日,未达成任何作出要约的先决条件。公告显示,鉴于目前满足先决条件的进展不足,要约方、承诺方、承诺股东等共同评估了满足先决条件所需的评估程序,以及在要约时间表内完成该程序的可能性。最终,各方一致认为,无法在最后截止日当天或之前满足先决条件,且各方也一致不同意推迟最后截止日。

SOHO中国方面表示,为解除公司在收购守则项下的持续义务并维持有序的股票市场,各方决定不作出要约。

也就是说,黑石终止收购SOHO中国。针对此事件,《华夏时报》记者联系了SOHO中国方面,SOHO中国表示,目前没有更多的回应。值得关注的是,9月6日,SOHO中国更新收购一事的进展,表示要约方已经回应了监管机构关于补充额外信息的要求,提供了进一步文件和材料。

8月6日,要约方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了并购审查申报的文件和资料,黑石收购SOHO中国一事已经走到了立案审查这一关键节点。8月6日至今,SOHO中国一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披露收购一事的进展。

近日,受到审查这一消息的利好,SOHO中国的股票也出现了上涨。9月10日,SOHO中国报收3.5港元/股,涨幅为9.38%。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认为,此次终止收购其实符合预期,此前已经出现了审查不能通过的传闻。此次终止或许是由于外部的审查监管较为严格,若收购完成,黑石作为外资拥有SOHO中国旗下的写字楼项目,可能会影响写字楼市场的经营。

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44.6%

2021年6月份,SOHO中国发布公告表示,黑石集团向公司发出了全面收购要约,以约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91%的股份。如果此次收购能够顺利完成,潘石屹夫妇可以套现达143亿港元。

这是SOHO中国和黑石第二次进行合作。2020年3月份,市场就有消息传出黑石要收购SOHO中国,且交易价格是40亿美元,远高于此次的收购价格。不过,尽管已经和黑石洽谈过两次,收购SOHO中国一事最终还是搁浅。

业内戏称,潘石屹“跑路”失败了。

2021年上半年,SOHO中国业绩欠佳。财报显示,报告期内,SOHO中国营业收入为8.05亿元,同比下降44.6%;毛利为6.59亿元,同比下降17.5%。

SOHO中国方面表示,公司毛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确认了车位销售的收入。而在2021年上半年,SOHO中国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收入,没有物业销售收入。报告期内,公司租金收入约为8.05亿元,同比增长约3%;SOHO中国净利润约为3.4亿元,同比增长约67%。

截至2021年上半年,SOHO中国的项目主要位于北京和上海,分别是前门大街项目、望京SOHO、光华路SOHO二期、丽泽SOHO、外滩SOHO等。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运营稳定的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经由去年同期的78%恢复至90%。其中,近两年最新落成的丽泽SOHO出租率也已经上升至了74%。

贝壳研究院商业地产分析师郑中认为,和住宅物业的重售轻租不同,商业地产行业更加重视运营,自身估值主要由组合贡献的现金流决定。SOHO中国自持的8座整售项目均为较为稀缺且不可复制的优质物业,经过多年招商运营,在后疫情时代体现了较强的市场韧性,出租率重新回归至高位。

不过,郑中也同样认为,当前京沪写字楼市场整体承压,虽然2021年上半年SOHO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已经恢复至了90%,但公司总租金收入仅同比增长3%,说明公司“以价换量”的现象较为明显。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