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猪肉价格连跌19周!国家五部门联合出手,肉价何时见底?

作者:叶青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10 16:40:08

摘要:金猪数据研究总监刘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次政策公告说的是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并不是直接宣布收储,是面对现有的各地储备预警线进行针对性调整,其意主要在于提振市场情绪,不至于令悲观预期过于一致。

猪肉价格连跌19周!国家五部门联合出手,肉价何时见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自年初至今,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其价格跌幅达60%。6月10日,记者在“北京钱大妈”旗下一社区店探访,营业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肋排价格从年初的65元/斤,跌至目前的35元/斤。去年年底肉价高涨的时候,人们都是一根一根的买,现在肉价下来了,人们都是一排一排的买,与春节期间反差较大。

伴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行,稳产保供压力仍然较大。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业内人士表示,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

提振市场情绪,不让悲观预期过于一致

据国家发改委6月9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预案》通过采取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制度、健全不同情形下响应措施及中央地方分级调控体系等多种方式,加快构建监测精准、预警及时、响应高效、运作规范的储备调节机制,为猪肉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政府猪肉储备是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次《预案》的提出,就是为更好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用,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与2015年预案相比,该《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作了修改完善。面对反复“发作”的“猪周期”,如何有效平滑波动、调控市场异常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预案将本轮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中的经验做法机制化、制度化,力求为猪肉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围绕促进监测预警、储备调节、政策协同,预案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

一是丰富预警指标。“猪粮比价”指标是直观反映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对比关系的重要指标,广受生猪养殖业关注,《预案》继续沿用了这一指标。与此同时,《预案》增加了两个指标:第一个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能够显著提高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第二个是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时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和响应。

二是调整预警区间。《预案》区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其中,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9:1时不进行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

三是分类设置储备。《预案》依据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国家层面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是结合此轮调控实践、积极借鉴其他有关重要商品储备建设经验提出的,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有效“托市”稳产能。同时,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预案》对本轮猪肉市场调控工作中创新采取的部门会商机制予以巩固,将能够有效提升部门沟通及决策效率。《预案》结合本轮调控实践经验,对地方政府猪肉储备规模、收储机制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能够有效提升央地联动、区域联动合力。

对此,金猪数据研究总监刘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次政策公告说的是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并不是直接宣布收储,是面对现有的各地储备预警线进行针对性调整,其意主要在于提振市场情绪,不至于令悲观预期过于一致。猪价从今年3月以来一路下跌,而且下跌幅度大幅超市场预期。

刘阳表示,现在除极个别的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户以极低成本优势还有微薄盈利之外。据金猪数据统计,截止至6月9日,以现有的标猪(120kg)若出栏,自繁自养平均利润为-320元/头,外购仔猪平均利润为-1367元/头。以现有的大肥(150kg)若出栏,自繁自养平均利润为-625元/头,外购仔猪平均利润为-1464元/头。

刘阳称,截至现在,猪肉价格的下跌已经令几乎部分养殖户陷入亏损的境地。所谓猪贱伤农,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散养户来说,养猪是他们家庭主要的生计来源,长期的深度的亏损会影响后期生猪供应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在于平抑价格波动,不至于在此次跌价过程中因过度悲观导致过度主动去产能,从而在未来再次出现因缺猪而导致的价格大涨。

有网友表示,去年的行情是猪肉缺,导致很多养殖户养了猪崽,当时投入的猪崽已经慢慢出栏,导致了过高的猪肉价格,有序的回归之前的价位。希望能做一个合理的调节,让猪肉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既不会让群众对猪肉价格觉得贵,也不要让养殖户因为猪肉价格过低导致减少补栏数量,并再次影响猪肉价格。

银河期货农产品研究员陈界正称,从《预案》调整细则来看,本次《预案》调整亮点主要包括“预警指标增加”以及“指标覆盖范围调整”两方面,其中预警指标由原先“猪粮比价”新增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以及“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两大监测项目,监测指标多元化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共同监测生猪产能的变化情况,预判后续生猪价格走势。

一般而言,猪粮比是衡量养殖利润的重要指标,在正常年份有助于判断猪周期的高低点,但是疫情或政策影响导致生猪产能去化背景下,存栏则难以与利润表现同步,如2018年末至2019年初非瘟疫情恶化的背景下,存栏下滑领先于利润的下收窄,因而增加存栏监测指标有助于对猪价低点进行预判。

而猪肉零售价格则是面对终端实际的消费情况,对于是否进行抛储决策也有更综合的指导意义。对比2015年方案调整结果来看,当前的猪粮比定价重心以及波动幅度较前期均有所上移及增加,这也符合当前国内猪价仍然处于历史同期偏高水平以及产能缺口下猪价波幅加大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政策更准确的应对市场供需以及参与者行为变化。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9周,见底了吗?

近期记者走访北京猪肉市场了解到,今年春节至今,猪肉价格呈现波动下行态势,5月份猪肉批发价为每公斤23.14元,环比下降15.1%,同比降幅35.4%。

据了解,近期猪肉价格下降较快,主要原因是猪肉市场供需关系持续转向宽松,特别是春节后养殖户对行情误判,持续延迟出栏,就导致了短时间内的生猪和猪肉供给宽松、价格下跌。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800万头,同比增长41%。6月份第一周,全国猪肉价格每公斤29.45元,连续19周下降,同比下降36%。针对《预案》的细则公布,也有养殖户询问,这是否意味着猪肉价格快见底了?

对此,刘阳表示,此次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预计对猪肉价格的影响较为有限,首先,猪肉作为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波动性向来不如生猪价格那么大。从生猪出栏到终端猪肉销售一般需要经过猪经纪、屠宰厂、批发商、终端市场等一系列中间环节,除了猪价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肉价,并不构成直接传导。

“其次,我们关注的肉价是指生鲜市场的鲜肉价格,而储备肉会作为冻品库存存在,一般来说鲜肉和冻品是不同消费渠道。无论是收储还是放储影响的更多是冻品,对鲜肉渠道的供需实质影响较小,目前除了餐饮、食堂等渠道外,我国主要猪肉消费结构依旧以热鲜肉为主。而且从过往来看,去年国家储备调控对猪价和肉价的压制确实有限,在产能恢复超预期的前提下,月度出栏量大幅上升,储备肉对实际的供需影响有限,主要作用在于提振眼下市场普遍悲观的情绪。”刘阳称。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也表示,以2.82元/公斤玉米价格计算,猪价过度下跌2级预警(视情况收储)对应生猪出栏价为14.38—16.8元/公斤;猪价过度下跌1级预警(确定收储)对应生猪出栏价为低于14.1元/公斤。周三河南出栏价为15元/公斤,对应政策2级预警。这一政策提振盘面情绪,兜底远期生猪现货价格,考虑到政策推出到落地存在窗口期,政策推出难以阻止短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

对于猪周期,此前,在2021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一届年会期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表示,生猪养殖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一般三到四年是一轮周期,而这次猪肉周期又叠加了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的影响,这轮猪周期持续的时间更长,波动也更为激烈——猪肉上涨幅度创下历史之最。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很多农民也受猪肉价格比较高的驱动扩大养殖规模,还有互联网、房地产等其他企业也参与进来。现在毛猪收购价格从最高点的30多块钱逐步降到了十几块钱,跌到了一个相对正常的价格。在毛猪收购价格下降的同时,最近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玉米、大豆价格走高,导致生猪养殖原材料的价格在上涨。

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了一些生猪养殖户出现亏损,这个亏损的格局和期限可能还会有一个过程,这又是一个新的周期。刘永好建议压平猪肉波动的周期,不要让行业出现特别大的波动。养猪业是大农业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养殖户的亏损、损失大了,不养猪了或是少养猪,今后猪肉价格可能又会出现报复性的增长,形成新的周期。因此,在猪肉价格下跌、甚至养殖户出现亏损的时候,希望能够压平或者减少猪周期的波动,做好平衡,使得猪肉价格跌的时候不要跌太多,涨的时候不要涨太多。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