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琼:传承创新千年彝绣技艺 书写指尖上的传奇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23 20:33:30

摘要:“从小我就在彝乡长大,彝族服饰是我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我熟悉并热爱它的美丽。长大后,工作了,我的工作内容让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它、传播它。与彝绣的这般缘分或许就是一生都不能断离的。”在张丽琼看来,彝绣就是那个可以让乡愁得以安放的“理想栖息地”。

张丽琼:传承创新千年彝绣技艺 书写指尖上的传奇

张丽琼为残疾妇女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提升班学员授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彝族女子善于刺绣,生活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她们更是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一针针,一线线,心灵手巧的彝家女以七彩线、手边针,把彝乡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云霞雷火、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变化为游走在她们衣领袖口、腰间裙摆的艺术。

楚雄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其中,楚雄彝族刺绣技艺传承人数量众多,他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各自的传承路径托举起彝族刺绣技艺的发展和创新,来自大姚县云南楚雄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创意人张丽琼就是其中一个,她不光将这份技艺创新、传承,同时为残疾人搭建了一个就业平台,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从小我就在彝乡长大,彝族服饰是我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我熟悉并热爱它的美丽。长大后,工作了,我的工作内容让我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它、传播它。与彝绣的这般缘分或许就是一生都不能断离的。”在张丽琼看来,彝绣就是那个可以让乡愁得以安放的“理想栖息地”。

打破“铁饭碗”书写彝绣传奇

1976年,张丽琼生于中国彝乡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她自幼聪颖好学,钟爱挑花刺绣,七八岁就会缝简单图案的鞋垫、绣包等,即便从家乡大姚县来到楚雄市上学过程中也时时不忘自己最爱的彝绣,只要有闲暇,她都会拿出针线制作绣品,并省下自己不多的生活费购买彝绣服饰的书籍和绣品学习刺绣技巧。

1998年,大学毕业后的张丽琼进入楚雄州博物馆从事彝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和讲解工作。她看到,到楚雄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们都为彝族服饰的绚丽色彩而着迷,都被刺绣的技艺而折服,张丽琼从中感知,彝族服饰和刺绣值得也将拥有更宽广的舞台。从此,她将大把的时间花在了进一步加深对彝绣的了解上。

6年后,她选择停薪留职创办起专业工作室。当时的张丽琼虽然已具有扎实刺绣基础,但依然觉得对于刺绣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加精湛的技术支撑。于是,从刺绣的技艺技法到服饰的裁剪、制作加工,她花大量时间把这项技艺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学习。

自2004年起,对彝绣满怀热爱的张丽琼开始了她的彝绣事业,在服饰制作中,张丽琼选取了各支系中彝族服饰特色和亮点,在图案、款式、构图元素等方面不断丰富刺绣工艺;变化刺绣针法,加入打籽绣、堆绣、挑花、数纱、贴布、镶补、盘花等绣法,呈现出更加灵动的现代感。

“彝彩系列彝绣服饰作品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与创新,尽可能多地与多元文化碰撞,寻求与现代服饰的平衡感。彝彩服饰既要保留彝族服饰文化的风格,同时在材质、技术、样式搭配上做变化,使得彝族服饰作为现代市场中的产品有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张丽琼参与设计的彝族服装和彝绣产品,风格多样,设计巧妙,把彝族各支系服装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无缝对接,做到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14年,张丽琼正式从楚雄州博物馆辞职,并把工作室转型升级,成立了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如今,张丽琼的彝绣事业已走过了17个年头。她所创办的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在楚雄、姚安、昆明禄劝成立了4个彝绣合作社,开展民间绣女培训、产品开发及征集工作。

将助残视为一生的事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丽琼所属公司主打的彝族服饰、彝绣精品已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各类彝绣原创产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奖励并远销海外和全国各地,成为楚雄州乃至西南彝区较有影响力的彝族文创企业。

在传承非遗文化、大力推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张丽琼遇到了这样一个群体。

2018年,就在张丽琼为彝绣四处奔走期间,她偶然结识了楚雄市大过口乡一户特殊的四口之家,这个彝族家庭家中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和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身患残疾,家庭生活很困难。张丽琼萌生了帮助她们的念头,她深知物质上的帮助并不能长远地解决问题,于是,她开始开展残疾人绣娘的彝绣培训班,希望通过技艺的教授,使她们能够自力更生,给家庭带来收入。

此后,张丽琼通过企业+合作社+绣娘三线合作的模式,带动就业800余人,500余名绣娘与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团结带动彝族绣娘脱贫,帮助绣娘家庭增收致富,其中不乏残疾人绣娘。同时,张丽琼多次受邀到华东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省内外多个高校以及省内多地举办了50多期民族服装设计和刺绣技艺培训班,培训绣娘2000余人次。

2018年10月张丽琼被认定为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全国率先开设的公益性彝族服饰和彝绣艺术主题博物馆被认定为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馆内藏品达2000余件(套)。

2020年7月,张丽琼创建了云南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她希望可以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培训更多残疾人绣娘。

“我会将帮助残疾人,视为我一生的事业。”张丽琼称。目前,她已经在楚雄彝人古镇内成立了第二家公司阳光绣坊,专门让残疾人在这里集中就业。

“彝族服饰,代代相承,代代创新。”张丽琼说,彝族人民在早期社会时期就以广博的智慧把火草、棉麻、动物皮毛、植物纤维等材质制作成简易的服饰,形成云南彝族各支系早期特色鲜明的服装样式。彝族刺绣手艺传承至今,早已成为无声记录着悠悠漫长岁月演变的无字史书。

如今,历史悠久的彝族刺绣也正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正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