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上绘就多彩致富路:93%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3 19:14:17

摘要:近年来,江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残联聚焦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

赣鄱大地上绘就多彩致富路:93%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梦想”照进现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距离全面完成脱贫目标的时间越来越近,脱贫攻坚已到了紧要关头,敢拼敢搏、不惧挑战的江西人也已经鼓足干劲、整装出发,吹响了最后的“冲锋号”,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下,夺取了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最后胜利。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自古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凭借其“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独特地理区位,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在这块赣鄱大地上,在短短的几年间,93%的贫困残疾人实现了脱贫梦想。

近年来,江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残联聚焦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其中贫困残疾人由34.1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2.43万人,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残疾人脱贫攻坚的“江西篇章”。

多举措、多层次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

据记者了解,江西省连续12年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通过产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江西在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江西省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江西省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分别就提供合理便利和优先照顾、落实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提供金融扶持和资金补贴、支持重点对象和互联网+创业等方面,提出了26项具体的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享受城乡低保的残疾人首次自主就业创业的,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低保待遇延退2至3年,解除了后顾之忧,优化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环境。

同时,在产业扶持方面探索和创新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残疾人就业之路,开辟了残疾人就业渠道,拓宽了残疾人增收之路。

记者从江西残联了解到,省残联每年从省本级残保金中列支1000万元,市、县级残联分别从本级残保金中列支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建设阳光助残创业就业基地,并通过“基地+残疾人”、“合作社+残疾人”、“公司+残疾人”等形式,促进农村残疾人或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成员创业就业。2016年以来,江西省各级残联累计投入6752.4万元,扶持1451家次阳光助残创业就业基地,安置9701人次贫困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9875户次贫困残疾家庭实现创业就业增收。

李韦荣是兴国益香园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出生六个月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不甘平庸的她一步一个脚印,创建了自己的茶园,带动周边贫困户50户,贫困人员220人,安置残疾人或重症残疾人家属15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650户参与了有机茶的种植与管理。

由于身体原因,残疾人就业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正常人。各级残联组织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尤其是实现家门口就业方面进行了探索。

记者了解获悉,江西在现有岗位的基础上,还开辟了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自2009年起,江西省残联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密切合作,每年选聘1.2万名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并把农家书屋工程与农村残疾人就业“两个民生工程”一起做。既解决了选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问题,又开辟了一条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实现了扶贫与惠民的双赢目标。

今年60岁的彭石林是萍乡市湘东区腊市村村民,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肌肉萎缩。2011年初,经过湘东区残联考核选聘,高中学历的他被聘为村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近十年来,尽管行动不便,他仍然坚持往返于农家书屋与家之间,除了节假日,没让农家书屋关过门。在他看来,农家书屋管理员是一份他很喜欢的工作,不仅能每天读书,还能增加收入,每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

多保障、多模式兜起残疾人的幸福底线

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进一步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江西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通过社保政策实现了兜底脱贫,同时,对于残疾人面临的特殊困难进行了精准施策。

早在2016年年初,江西省就出台了《江西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办法》等办法,完善了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织密筑牢残疾人兜底性社会保障基础。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2020年1月起,全省农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和70元,实现城乡标准统一。享受“两项补贴”人数分别达到49.2万人和43.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残疾人分别达到80.8万人和104.1万人,参保率分别达90.9%和97.98%。

同时,壮大了残疾人的康复服务能力,相继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试行)》《江西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协议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实行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由“定点机构”审批制向“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转变,由“定点管理”向“协议管理”转变的模式创新,这一制度性的变革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壮大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机构服务质量。

而在这些残疾人中,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为破解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脱贫难题,江西省残联每年组织全省残疾人托养服务培训班,既有理论和政策宣讲,又有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交流。并且,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对为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和日间照料服务的个人、组织或机构,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补助;对为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综合托养服务机构,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

截至2020年10月,全省已有8个设区市制定出台实施办法或实施方案,49个县(市、区)集中开展了照护和托养工作,共为5007名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服务。

泰和县南溪镇刘朝霞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自瘫痪在床后从未走出过房门,其丈夫因患有尿毒症多年,每周需进行2次血液透析而无力照料,家中还有两个需抚养的小孩。在政策的帮助下,刘朝霞被纳入了日间照料对象,并申请到5000元救助补贴,入住了泰和颐康托养中心,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为了增补家用,刘朝霞在托养中心的扶贫车间参与了辅助性就业,通过职业培训后,现平均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江西省贫困残疾人在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政策、一次次精准有效的帮扶下,正通过自身努力,与全国人民同奔小康。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