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直播带货烧到金融保险 银保监会亮黄牌

作者:徐晓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29 13:08:18

摘要:10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注意甄别金融直播营销广告主体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购买金融产品。

直播带货烧到金融保险 银保监会亮黄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晓梅 北京报道

线上经济兴起之后,直播带货这一新媒体购物形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行各业都参与到直播的浪潮中,金融也进来掺和了一脚,不过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的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风险隐患。

10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下称“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注意甄别金融直播营销广告主体资质,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认真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重要信息和风险等级,防范直播营销中可能隐藏的销售误导等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消费观念。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不少借贷平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银行等会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且经常会发布一些短视频或者进行直播,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特别是疫情期间,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金融业希望通过直播的方式增加营收以实现整体利润的增长,而且可以低成本的获得大量的用户,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营销方式。一些公司也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加了用户以及营收。不过一些平台为了宣传自己的金融产品,经常会用一些‘土味广告’,甚至有的平台发布低俗广告,被广大消费者所诟病。”一位从业人员对本报记者坦言。

金融直播营销风险

银保监会风险提示表明,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方面主要风险,一是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首先,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已经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甚至有所谓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还会打着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的名号进行诈骗,甚至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

其次,有的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没有清晰展示分期、借贷等金融产品实际提供者,平台用户可能被营销氛围带动,在主体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下冲动消费。

实际上,一些金融APP也没有清晰展示产品的分期、利率计算等细节,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直接授信到账,而当想提前还款时,利率又非常高。“这存在诱导用户借贷的嫌疑,而且这样的情况还大量存在。不过随着工信部对金融APP的整治,一些金融APP被点名整改甚至下架。”一位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另外,有些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不当类比。加之直播平台受众广泛,金融知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差的用户易受误导或欺骗。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总是能遇到那些所谓的“专家”,诱导消费者购买“专家”所推荐的金融产品。

相比较而言,直播营销算是一种比较新的方式。此前,监管对金融营销已经有过相关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金融营销宣传是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主体,不得开展与该金融业务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

二是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销售误导风险。首先是虚假或夸大宣传。有的直播营销为博眼球,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搞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如“最快x分钟放款”“最长免息xx天”“免息”“首月仅需几元,最高几百万保障”“限时限量”等,但实际上多数消费者难以符合广告宣称的免息条件、放贷条件或产品销售范围,亦或是“免息不免费”、隐含保费逐月递增等。

其次是偷换概念、简单比价。有的直播营销广告以万元借款需支付的日利息来强调息费低,易导致消费者对借款成本产生错误认识,但实际的综合年化利率水平相当高。有的仅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比较,却不详细介绍保险责任,故意隐瞒除外责任、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宣称“什么都保”,容易引发消费者误解。

再次是信息披露、风险告知或提示不到位。有的直播营销行为未能向观众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或者没有用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方式对权利义务、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进行说明,消费者可能在未充分知悉风险的情况下被带动,购买了不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一位从事心理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直播营销主要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比我惨”、“和我一样”、“对我有用”三种营销式内容传播以达到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在营销金融产品时,经常不会直接说出所卖的产品,而是通过一种故事情节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或者同情,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夸大或虚拟宣传,一些禁不住“诱惑”的消费者最终可能掉入陷阱。

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在互联网时代,有大量的金融产品出现且良莠不齐,消费者应该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辨别金融产品所潜在的风险。

银保监会在风险提示中给出了几个建议:一是辨明直播主体资质,若消费者有意购买,应先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是否具有相关从业资质,且不能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以免泄露个人信息等,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

二是看清直播内容,由于直播是连续的,若中途离开可能造成信息缺失等情况。银保监会建议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如借贷产品的息费标准、实际年化利率,警惕金融直播营销中各种误导问题。

三是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银保监会认为,金融产品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根据消费者或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针对性推介,而直播带货模式下无法有效识别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做不到一对一地充分沟通。风险提示提醒公众不要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应该审慎评估自己能否承担和接受,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上述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直播营销只是一种方式,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今天,金融平台急需获取大量的客户以及增加用户粘性,而由于直播的特性,受众群体比较广泛,有些用户是之前金融公司所不能覆盖的,再加上直播门槛以及获客成本也不高,直播营销便具有了为金融产品引流的作用。通过直播方式吸引消费者后,就会提供相应的产品及服务。

他认为,在金融产品杂乱的今天,消费者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谨慎购买金融产品。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