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金光绿洗兜售棕榈油买家名单曝食品日化巨头

作者:张旭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18 21:01:20

摘要:金光绿洗兜售棕榈油买家名单曝食品日化巨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旭 北京报道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鏖战哥本哈根,欧美发达国家躲避责任致使谈判僵持不下之际,来自英国的日化和食品巨头联合利华,已经用行动对乱砍滥伐森林说“不”。
    12月11日,作为全球第二大棕榈油消费企业,联合利华对外宣布,中止与遭受绿色和平批评的印尼棕榈油生产商金光集团的合作,取消采购任何棕榈油产品。
    这是欧美跨国企业首次因环保责任,对自己的供应商进行“制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联合利华制裁的对象为印尼的金光集团,而在哥本哈根,欧美发达国家则极力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两次施压下中止采购
    饱受绿色和平批评的联合利华终于坐不住了,不得不对自己的合作伙伴印尼的棕榈油生产商PT Smart公司实施制裁。
    12月11日,联合利华总部对外宣布,因为棕榈油生产商PT Smart公司种植的棕榈树存在乱砍滥伐原始森林,破坏了环境,遂中止从该公司进口棕榈油。
    据悉,PT Smart公司为世界第二大造纸企业印尼金光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主要从事棕榈油业务。
    也就在联合利华发布公告的同一天,绿色和平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金光集团旗下的PT Smart公司为种植棕榈树而不惜非法破坏印尼的热带雨林。就是因为这一报告,重压之下的联合利华,不得不取消与金光集团的合作。
    12月17日,联合利华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联合利华是可持续发展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签字公司,使用的原材料是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不能是砍伐森林的产品。”
    RSPO成立于2002年,其会员公司还包括雀巢、卡夫、宝洁等跨国公司,会员的棕榈油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棕榈油总量的40%。而联合利华是该组织的主席。
    作为全球最大的日化和食品制造商之一,联合利华是全球棕榈油最大的购买者之一,每年使用的棕榈油高达130万吨,而它旗下包括多芬、和路雪、旁氏、力士在内的400个品牌产品中使用了棕榈油。
    而这已经不是联合利华第一次遭受绿色和平的施压。2008年5月,绿色和平就抗议联合利华从金光集团采购棕榈油,迫于压力,联合利华当时承诺,在2015年全面使用通过认证的可持续棕榈油。
    联合利华新闻发言人Flip D■tch表示,目前公司所采购的15%的棕榈油都是源自可持续发展。他预计这个比例在2010年底将达到30%。
身背7亿欧元“印尼环保代价”
    联合利华棕榈油采购有一半是从印度尼西亚采购,其中联合利华所需棕榈油的5%是向PT Smart公司购买,约有6.5万吨。
    曾锡文告诉本报记者,联合利华是全球第二大棕榈油需求企业,第一大企业为央企中粮集团。联合利华每年棕榈油使用量占全球棕榈油使用量的3%。
    去年,绿色和平通过调查初步估算,由于使用印尼的棕榈油,每年联合利华因此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240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联合利华整个供应链碳排放量的一半。
    如果联合利华切实执行其减排责任,按照碳交易价格平均30欧元/吨计算,其为此需要付出超过7亿欧元代价,约占其2008年营业额的1.73%。
    而对于中止采购金光集团的棕榈油,曾锡文认为对联合利华影响不大,印尼有很多棕榈油生产商,多数供应商达到了可持续环保供应的要求,可以替代金光集团。
    据了解,金光集团2007年棕榈油产量为160万吨,占印尼棕榈油总产量的10%。2008年,金光集团称自己是印尼第一大油棕种植园公司,拥有36万公顷种植园。
    据绿色和平掌握的内部材料,金光集团计划在巴布亚省的热带雨林地区开发280万公顷油棕种植园区。由于印尼法律规定不允许任何公司在该地区占用超过20万公顷的森林,金光集团将大片的森林分割成几个种植园。
    绿色和平认为,金光集团也是RSPO圆桌会议成员,而加入该机构,则是金光集团进行“绿洗”的外衣,在此掩盖下,仍在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用于造纸和种植油棕。
    今年5月份,绿色和平的调查显示,金光集团由于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省大规模毁林,每年排放出高达1.13亿吨的二氧化碳,按照碳市场研究机构Point Carbon对于二氧化碳平均价格的预测,金光集团每年就欠下超过30亿欧元的“碳债务”。目前,印尼是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其大部分碳排放都是由于毁林造成的。
    由于棕榈油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和日化行业,绿色和平的调查显示,雀巢与卡夫占到全球棕榈油消费数额0.5%,宝洁至少占1%。该组织还呼吁,包括雀巢、宝洁、卡夫等企业在内的大型棕榈油消费品企业立刻停止从金光集团采购棕榈油,但是除了联合利华采取行动正面回应外,上述企业还未给予回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